“花信”或“花信年华”是对女子二十四岁的雅称,同时,“花信”也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省称。
“花信”即花信风。南宋学者程大昌所著《演繁露》载:“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初而泛观,则似谓此风来报花之消息耳。按《吕氏春秋》曰:‘春之得风,风不信则此花不成。’乃知花信风者,风应花期,其来有信也。”程大昌注明此条引自南唐学者徐锴的《岁时广记》。
南宋学者高似孙所著《纬略》“花信麦信”条中也说:“徐锴《岁时记》曰:‘三月花开,名花信风。’”可见所谓“花信风”,是指初春三月,与花期同步,应信而来的风。此即《吕氏春秋》所说:“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应信而来的花信风因此被称作“德风”。
程大昌和高似孙都是南宋学者,但所引的徐锴的说法却出自南唐时期,因此南唐时期的“花信风”仅仅指三月花开时节的景象。
到了宋代,据南宋学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北宋孙宗鉴《东皋杂录》云:“江南自初春至初夏,有二十四风信,梅花风最先,楝花风最后。唐人诗有‘楝花开后风光好,梅子黄时雨意浓’,晏元献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句。”
这是第一次出现“二十四风信”之名,而且注明“梅花风最先,楝花风最后”,时间跨度已经从三月扩展到“自初春至初夏”。
到了明代,开始出现最完整的“二十四番花信风”的序列。王逵在《蠡海集·气候类》中写道:“二十四番花信风者……一月二气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凡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世所异言,曰‘始于梅花,终于楝花也’。详而言之:小寒之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之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之一候任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醿,三候楝花。花竟则立夏矣。”
古人以五天为一候,一个月共有两个节气六候,从小寒到谷雨,一共是四个月八个节气二十四候,故称“二十四番花信风”。
小寒的三候分别是梅花、山茶、水仙。
大寒的三候分别是瑞香、兰花、山矾。
“瑞香”是中国传统名花,本名睡香,是一种常绿灌木,香味浓郁。北宋学者陶谷所著《清异录》有“睡香”一条:“庐山瑞香花,始缘一比丘昼寝盘石上,梦中闻花香烈酷不可名,既觉,寻香求之,因名‘睡香’。四方奇之,谓乃花中祥瑞,遂以‘瑞’易‘睡’。”
“山矾”也是一种常绿灌木,北宋诗人黄庭坚《戏咏高节亭边山矾花诗序》中说:“江湖南野中,有一种小白花,本高数尺,春开极香,野人号之郑花。王荆公尝欲求此花栽,欲作诗,而陋其名,予请名曰山矾。野人采郑花叶以染黄,不借矾而成色,故名山矾。”
立春的三候分别是任春、樱桃、望春。“任春”,后人多以为乃“迎春”之误,即迎春花;“望春”即紫玉兰。
雨水的三候分别是菜花、杏花、李花。“菜花”即油菜花,“李花”即李树的花。
惊蛰的三候分别是桃花、棣棠、蔷薇。“棣(dì)棠”也是蔷薇科的一种。
《墨妙珠林》子册『谷雨一侯牡丹』,清代余省绘,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墨妙珠林》一套十二册,编号从子到亥,每册二十四开,乾隆戊辰年(1748)制,每册各具一个主题,均右画左书。子册以“二十四番花信风”为主题,余省绘图,配以庄有恭行书所录乾隆御制咏花诗。
余省(活动于1741-1757年间)善花鸟虫鱼,参用西法写生,赋色妍丽。庄有恭(1713-1767)书法古雅平和,气息淡雅。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从此春去夏来。谷雨三朝看牡丹,尚是第一候,还没有“开到荼蘼”与“楝花风起”的惆怅,正是韶华胜极。
春分的三候分别是海棠、梨花、木兰。“木兰”是一种落叶乔木,这种植物的花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辛夷”。
清明的三候分别是桐花、麦花、柳花。“桐花”即桐树的花,“麦花”指麦熟所开的花,“柳花”即柳树所开的鹅黄色的花。
谷雨的三候分别是牡丹、酴醿、楝花。“酴醿(tú mí)”,现在常写作“荼蘼”,是古代的名花,古人认为它“色黄如酒”,因此加了一个“酉”字旁。此花是夏季最后所开的花,苏轼有诗“酴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宋人王淇也有“开到荼蘼花事了”的诗句,可见此花一开,夏季就结束了,秋天即将来临。“楝(liàn)花”即苦楝树所开的花。
这就是所谓“梅花风最先,楝花风最后”。虽然学者们多有指出,这一序列中有的花卉与节候不符,但“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称谓却传之久远。
从清代开始,人们将此称谓移用于形容青年男女二十四岁的青春年华,始有“年方花信”“花信年华”的比喻,当然更多地是用于女子,比如晚清女诗人阮恩滦二十四岁早逝,戴赓保写了一首词,其中有“谁念冰雪聪明,华年廿四,花信风吹断”的句子,即悼念她正值二十四岁的青春华年却早逝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