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女原来就是古代的剩女

时间:2024-12-01 07:17:03

“剩女”是中国教育部于2007年8月公布的汉语新词之一,指那些大龄未婚的女青年。这当然是网络时代汉语新词汇的丰富和发展,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古时也有专门的词汇来指称“剩女”,这个词汇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怨女”。

“怨女”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篇中齐宣王和孟子的一段对话: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甫,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齐宣王说:“我有一个毛病,我好色。”孟子回答道:“过去周太王好色,爱他的妃子。《诗经》中说:‘周太王古公亶甫,清晨纵马奔驰,沿着西边的河岸,到了岐山脚下,带着妻子姜氏,来察看新居。’那个时候,内无没出嫁的女子,外无娶不到妻的男子。大王如果好色,像周太王一样让百姓也能嫁娶,对大王有什么难的呢?”

北宋学者邢昺注解说:“皆男、女嫁娶过时者,谓之怨女、旷夫也。”所谓“嫁娶过时”,是指到了适婚年龄而没有成婚。从此之后,就把这样的男女称作“旷夫怨女”,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剩男剩女”。

不过,为什么女称“怨”,男称“旷”?邢昺没有给出解释。我们再来看《诗经·国风·雄雉》这首诗的汉代题解,也就是所谓的《毛诗序》:“《雄雉》,刺卫宣公也。淫乱不恤国事,军旅数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旷,国人患之而作是诗。”这是妇人思念远行服兵役而久久不归的丈夫的诗篇。郑玄注解说:“国人久处军役之事,故男多旷,女多怨也。”孔颖达则注解说:“旷,空也,谓空无室家,故苦其事。”综合二人的注解,“怨旷”的意思就是:丈夫在外服役,空无家室,而妻子则在家中思念,怨恨不已。如此则“怨女”指怨恨的女子。

但这一解释很奇怪,“旷夫”和“怨女”形成对文关系,那么就绝不可能“旷”用作形容词“空”,而“怨”却用作动词“怨恨”。

我们再来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篇中管仲的一句话:“畜积有腐弃之财,则人饥饿;宫中有怨女,则民无妻。”如果“怨女”是指怨恨的女子,那么百姓没有妻子跟宫中有怨恨的女子又有什么逻辑关系呢?

由以上可知,“怨女”绝对不能解释为怨恨的女子。

原来,“怨女”之“怨”,不是怨恨的意思,而是指蕴积。《荀子·哀公》篇中记载了一段孔子对鲁哀公说的话:“所谓贤人者,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如此则谓贤人矣。”唐代学者杨倞注解说:“怨读为蕴,言虽富有天下,而无蕴蓄私财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晏子的一段话也可为证:“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怨利生孽,维义可以为长存。”意思是人人都有争竞之心,但过多地蕴蓄私财就会产生灾祸,只有以“义”约束才可以长存。“怨利生孽”在《左传·昭公十年》中写作“蕴利生孽”,可见“怨”因为音近而成为“蕴”的假借字。

清末民初学者章太炎先生在《膏兰室札记》一总结道:“怨与积同意。怨读为怨利生孽之怨,怨利,谓蕴利也。《荀子·哀公》云:‘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怨财,谓滞财也。惟女有蕴蓄于宫中者,而民乃无妻,不论女之情怨与不怨也。即使千人同御,女无怨情,民之无妻,何以异于不怨哉?故知怨非怨恨谊也。下云:‘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旷者,虚也,与怨相对。内过实则外虚,理势必然。”

综上所述,“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的意思是:宫内没有蓄积多余的青年女子,宫外也就不会有空无家室的青年男子。这才是“旷夫怨女”的本义,同时,“怨女”指蓄积的女子,不正是今日“剩女”一词的形象写照吗?

从汉代开始,“怨女”之“怨”就被误解为怨恨,从而使“旷夫怨女”成为一个不可索解的词汇,同时又催生了“怨妇”的称谓,将未婚女子和已婚的“妇”等同起来,真是可怜了待嫁的“怨女”!

怨女原来就是古代的剩女

《天寒翠袖图》(又名《修竹仕女图》),宋代佚名绘,藏美国费城美术馆。

画面意境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佳人》:空旷寒冷的山谷,几竿高大的翠竹,一块太湖石,与盛放的梅花相掩映。一个衣衫单薄的女子,在倾斜的修竹下拢手而立。静默中,她目光向左凝视,若有所待。

在古代所有描写寂寞女性的诗歌中,杜甫的《佳人》以独特视角塑造了一位高洁美丽、拥有独立人格的女隐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她容貌绝世,却身世悲苦,飘零无依,然而并不自弃,宁可在幽谷中与草木为伍,清贫自守。“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样的形象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怨女”“怨妇”,呈现出一种理想的人格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