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戒指”,但是“戒指”为什么用“戒”来定义呢?并不是人人都知道其由来。
“戒指”最早的称谓是指环。《诗经·国风·静女》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的诗句,“娈(luán)”是美好之意,“彤管”指赤管笔,即杆身漆成红色的笔,古代女史记事所用。《毛传》:“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着于左手;既御,着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
这段话说得很明白:对于怀孕的后妃,宫中的女官要授给她一枚金环,表示不能与皇帝同床;要和皇帝同床的后妃呢,就授给她银环,戴在左手表示即将和皇帝同床,戴在右手表示已经和皇帝同过床了。
东汉卫宏所著《汉官旧仪》中有对帝王宠幸后妃的更详细的记载:“去簪珥,蒙被入禁中。五刻罢,即留,女御长入,扶以出。御幸,赐银环,令书得环数,计月日无子,罢废不得复御。”赐给后妃银环的目的,在于根据所得银环的数量来计算时日,如果一直不能怀孕,该后妃就会被冷落。
金环、银环都是指环,据《晋书·四夷列传》载,大宛国“其俗娶妇先以金同心指环为娉”,可见这时已经出现了同心形状的指环。
因为指环戴在手上,因此又有别名“手记”;指环环束于指,因此又有别名“约指”;古时射手将指环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以控弦,因此又有别名“彄(kōu)环”,《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刘邦宠爱的戚夫人“以百炼金为彄环,照见指骨”。
至于“戒指”这个称谓,至迟元杂剧中就已经开始使用,明人都卬《三馀赘笔》有“戒指”一条:“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可见明代时“戒指”已成了通用的称谓。
为什么用“戒”字来定义呢?这还要追溯到《毛传》的解释,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简要地加以概括:“相传古者妇人,月经与娠则带,否则去之。”接着他又感慨道:“今人常带在手,既昧戒止之义,甚至男子而亦带之,若为饰手之物,尤可怪矣。”原来,“戒指”取戒止之意,嫔妃妊娠或者月经期间即戴戒指,表明不可与帝王同房。
王应奎“尤可怪矣”的感慨很有道理,“戒指”本来是戒止之物,什么时候开始作为爱情和婚姻的信物了呢?如今能够追溯到的最早记载就是《晋书》所说大宛国“其俗娶妇先以金同心指环为娉”,唐代有王氏妇所作《与李章武赠答诗》之二:“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鲜明地道出了指环为什么能够成为爱人之间的信物,即象征着爱情“循环无终极”。
《持手巾的女子》(『手拭持てる女』),桥口五叶绘,1920年。
桥口五叶(橋口五葉,1881-1921)是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的装帧家和版画家,被誉为“大正的歌麿”。他的版画承江户传统,又渗合了现代西洋风格,独具魅力。
这幅画绘制于1920年10月,不久以后画师就去世了。画中女子正手持印花手巾擦拭右脸颊,她鬓发如云,黑色袍子上印着掺了云母的蝴蝶图案,质感华美,左手无名指上戴着一枚镶宝石的戒指,衬得肌肤更加白皙。女子面容沉静,眉细唇红,目光微微下垂,略带忧郁,若有所思。不知指环可是她的情人所赠?在浮世绘当中,桥口五叶是为数不多的喜欢给画中美人戴上戒指的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