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鬟为何是婢女的专称

时间:2023-11-23 05:49:03

“丫鬟”本来写作“鸦鬟”,比如李白《酬张司马赠墨》一诗:“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末。兰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黄头奴子双鸦鬟,锦囊养之怀袖间。今日赠予兰亭去,兴来洒笔会稽山。”古人以黄口、黄头比喻刚出生的婴儿和小孩子,小孩子不分男女都梳丫形双髻,头发中分为两股,用丝带系结成两个丫形,使其贴于耳际。

唐代时这一发式最为流行。它也可以写作“鸦头”,比如白居易在《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中吟咏道:“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奴。”由此也可见,唐代的僮仆(奴子、婢、奴)也都梳这种发式。

李商隐作有《柳枝五首》,是五首凄美的爱情诗:“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李商隐还为这五首诗写了一篇长长的序,讲述了年轻时一次不成功的恋爱经历:十七岁的洛阳商家女柳枝,父亲早死,与母亲相依为命。李商隐的堂兄李让山与之为邻,“他日春曾阴,让山下马柳枝南柳下,咏余《燕台》诗,柳枝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让山谓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断长带,结让山为赠叔乞诗”。

第二天,李商隐来到柳枝住的巷子里,只见“柳枝丫鬟毕妆,抱立扇下,风障一袖”。清代学者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引述了陈启源的注释:“丫鬟谓头上梳双髻,未适人之妆也。”“丫鬟”乃是对还没有嫁人的少女的称呼。

柳枝说自己三天后要去河边洗裙子,邀请李商隐在河边约会。李商隐满口答应下来。回去后,有一个朋友居然把他的行李偷走,先跑到长安去了。没了行李连觉都睡不成,李商隐随后追赶朋友,就此错过了和柳枝姑娘的约会。

冬天的时候,李让山赶到长安城告知李商隐,柳枝姑娘被东部某地的封疆大吏娶走了。于是李商隐写了《柳枝五首》和这篇序,纪念这段如烟飘散的未遂爱情。

宋代诗人王洋在《弋阳道中题丫头岩》一诗中吟咏道:“昭君村里千年恨,神女峰前一梦成。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生。”并自注说:“吴楚之人,谓婢女为丫头。”婢女大多是年轻姑娘,因此,“丫头”“丫鬟”从宋代开始就成了婢女的专称,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

丫鬟为何是婢女的专称

《汉宫春晓图》局部,明代仇英绘,约1368-1644年,绢本设色,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汉宫春晓图》长卷采用南宋院体技法,描绘初春时节宫中嫔妃日常生活,举凡妆扮、浇灌、折枝、插花、歌舞、弹唱、下棋等无不必备,人物繁多,衣饰鲜丽,姿态各异。该卷设色秾丽典雅,庭园殿宇台阁皆用界画,精细入微,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虽曰汉宫,画中人物皆着唐以后衣饰,宫室庭园也多似明代式样。

选取的局部描绘了折枝、浇花场景。按惯例,丫鬟宫女都画得比她们的主人小一些。当中太湖石左侧,一嫔妃带两个小丫鬟,一持扇侍立,一弯腰浇灌牡丹花丛,头上皆挽双丫髻,鬓发垂垂。李商隐所见柳枝大约也是类似梳妆?画中女子个个削肩长身,纤细轻盈,体现的是明人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