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地为牢原来是形容刑律宽松

时间:2024-12-01 06:53:03

“画地为牢”这个成语今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意思等同于故步自封、作茧自缚,比喻把自己的行动限制在一定的小范围内。但是这个成语在古代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褒义词。

司马迁在著名的被称作书信体压卷之作的《报任安书》中写道:“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画地而为牢狱,节操之士绝不肯进去;刻木而为狱吏,节操之士绝不会受其审讯。意思是节操之士一定要在受刑前自杀,以免受辱。

为什么要画地为牢、削木为吏呢?这是因为在风俗淳朴的时代,法令宽松,只须画地为牢、削木为吏就可以治理好国家,而不需要建立真正的监狱,设置凶恶的狱吏。宋元话本小说《武王伐纣平话》中颂扬周文王“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治政恤民,囹圄皆空”,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据《汉书·路温舒传》载,汉宣帝初即位,路温舒就上书引用当时流传的俗语“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描述刑律严苛、狱吏凶恶的情形:即使画地而为牢狱,人们议论着也不敢踏入;即使是木头刻成的狱吏,人们也一定不敢面对。颜师古评价道:“画狱木吏,尚不入对,况真实乎!”画出来的监狱尚且不敢进入,木头刻成的狱吏尚且不敢面对,更何况真实的监狱和狱吏呢!路温舒以此请求汉宣帝“省法制,宽刑罚”。

“画地为牢”从形容刑律宽松,演变成今日形容故步自封,也就是从褒义词演变成了贬义词,令人浩叹!

画地为牢原来是形容刑律宽松

《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之『皋陶像』,绘于十八世纪,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皋陶是舜帝、禹帝两朝的理官和士师,主掌刑法,“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传说他用一种叫獬豸的怪兽来决狱,獬豸形似独角羊,有分辨曲直、确认罪犯的本领:“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

史载皋陶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无冤狱。

他发明了囚禁之法,把犯罪而不至于处死的人圈起来。夏代的“圜土”是中国最早的监狱:在地下挖一个深坑,在地上架起篱笆圈围住,就成了一座土牢。于是有了“皋陶造狱,画地为牢”的传说。他被后世奉为狱神,也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