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的城隍到底是一尊什么样的神

时间:2024-12-01 06:53:01

城隍庙是中国各地极为常见的道教庙宇,那么,这座庙里到底供的是一尊什么样的神?又为什么把庙称作“城隍”的庙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我们先来看“城”和“隍”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区别何在。

《说文解字》:“城,以盛民也。”东汉学者刘熙在《释名·释宫室》中解释说:“城,盛也,盛受国都也。”也就是说,“城”的作用是建立城墙,将百姓都“盛”在里面,以防备外敌的攻击。“城”的外面还要再加筑一道城墙,称之为“郭”,所谓“内城外郭”是也。著名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当木兰归家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就是一直来到外城的城外迎接木兰。

再说“隍”。《说文解字》:“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中国第一部辞典《尔雅》在《释诂》篇中的释义则为:“隍,虚也。”又在《释言》篇中进一步解释说:“隍,壑也。”也就是说,“隍”是指没有蓄水的护城壕沟。《周易·泰卦》中有“城复于隍”的比喻,意思是城墙崩塌在下面空空的壕沟里。

古人建城,一定要在城墙四周开挖护城的壕沟,挖成之后,未蓄水的称“隍”,蓄水的称“池”。“城池”一词就是这样来的,表示护城河里的水满满地围绕着城墙。只有护城河里蓄满了水,这座城才能称为“城池”,否则只能称为“城隍”。

“城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水庸”。周代的时候,农事收获完毕之后,要在岁末的十二月举行盛大的祭祀,合祭万物,称作“蜡(zhà)”。据《礼记·郊特牲》载:“天子大蜡八。”天子之祭称“大蜡”,共祭祀八种神,分别为:

“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啬”指收获谷物,“先啬”指农耕的始祖神农氏,“司啬”指农神后稷,也就是周人的先祖。主祭先啬,从祭司啬,这是报答他们发明农业的恩德。

“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飨”是祭祀之意;“农”是官名,掌管农事之官;“畷(zhuì)”指田界相连接之处;在田界相连接的地方竖立表木,以示区分,这就叫“表畷”;还要在这样的地方建立邮亭屋宇等处所,供农官所处,以便督促农业生产,这就叫“邮表畷”;“禽兽”即指猫和虎之类的野兽,周代时猫尚未驯化,因此只食田鼠,虎则食野猪,田鼠和野猪都是危害农田的动物,因此要祭祀护田有功的猫和虎。

“祭坊与水庸,事也。”“坊”指堤防,“水庸”即水沟。“庸”通“墉”,城墙,以之借指将水流围起来的沟渠。

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祭祀时念诵的祝辞,意思是:堤防安然无事,沟渠不要泛滥,病虫害不要发生,荒草野树不要生于良田。

综上所述,天子“大蜡”的八种神即为郑玄的注解所总结的:“先啬一,司啬二,农三,邮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

古人就是按照“水庸”的形制而建的“城隍”。“水”指护城河,即“隍”;“庸(墉)”即城墙。那么既然“无水曰隍”,而“水庸”明明有水,又为什么可称“隍”呢?这是因为古人造字,对事物的分类极细,但正如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所说:“有水无水之辨,乃析言之耳。若浑言之,隍亦有水之通名。”

由以上可知,“城隍”本来指的是围绕城墙的护城河。至迟到南北朝时,“城隍”开始演变为护佑城池的自然神。据《南史·邵陵携王纶传》载,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邵陵王萧纶竟然在郢州僭越称帝,于是“数有变怪,祭城隍神,将烹牛,有赤蛇绕牛口出”。又据《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南梁大兵围城,“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这两则史料证明,“城隍神”已经成为官家和民间共同祭祀的自然神。此后历代相沿,凡有城池处,必有城隍庙。宋代之后,城隍神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的英雄或者名臣作为本地的城隍神加以祭祀。明代甚至还有京师城隍、府城隍、州城隍、县城隍的四级封号。各地城隍庙的大规模的庙会,就起源于祭祀城隍神的活动,并渐渐演变成当地最重要的民间习俗。

城隍庙的城隍到底是一尊什么样的神

《新刻全像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十一回插图『白城隍职掌溧水』,明代罗懋登撰,万历时期刊本。

此书以明代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西洋为史实,衍义而成神魔小说。

这一回讲了溧水县城隍神的故事:吕洞宾在人间有一个私生子,姓白,长大做了侍郎,这一日宿在溧水县。白侍郎秋毫无犯,只是爱吃鸡蛋,夜里失眠,见老鼠偷走了橱内鸡蛋。第二天“故意儿叫过四个门子来,拷究他一番”,不料很快屈打成招。侍郎心想:“天下有多少屈情的事,我做了数十年官,错断了多少屈情的事。我为官受禄一场,不能为国为民,反做下了这等无常孽帐,枉耽了这个人身!”于是触柱自杀。玉皇因他清廉,封其为溧水县城隍,受一方祭祀。图中白侍郎着官服坐堂问事,与人间县令相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