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原来是下葬的工具

时间:2024-12-01 06:44:03

今天的“丰碑”一词,指的是纪功颂德的高大石碑,但是在中古之前,“丰碑”却是下葬时的专用工具。

“碑”的本义是竖石,竖立起来的石头。这块竖石本来不是用来在上面刻字的,大约秦代开始才在上面刻字,作为纪念物或标记,也用以刻文告,但这时刻字的竖石还不叫“碑”,而叫“刻石”,汉以后才称作“碑”。

“碑”最早的用途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用来观日影以辨时刻,即郑玄所说:“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立于宫庙的大门之内,用来拴供祭祀用的牲口。三是用来下棺。

《礼记·檀弓下》篇中载:“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郑玄注解说:“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繂绕。”“椁”是棺材外面套的一层大棺材,“繂(lǜ)”是粗绳子。因为棺材太沉,所以要用大木竖在椁的四角,木上有孔,穿上粗粗的绳子,制成辘轳,用来牵引棺材下到墓坑里面。按照礼制,天子用六繂四碑,六根粗绳子和四根大木;诸侯用四繂二碑;大夫用二繂二碑;士二繂无碑。由此可见,“丰碑”本来指下棺的大木。

这本来是严格的等级制规定,丝毫不得僭越,可是礼崩乐坏的时候,这种礼制却屡屡被僭越。所谓“公室视丰碑”,意思是诸侯下棺,也开始视同天子用丰碑下棺的礼制了;所谓“三家视桓楹”,“三家”指鲁国掌管国政的三家大夫,“桓楹”专指天子和诸侯下棺使用的大木,大夫下棺,也开始视同诸侯用桓楹下棺的礼制了。

介绍至此,我们可以知道,“丰碑”本来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经历了周王室的衰落,以及春秋战国的乱世之后,礼崩乐坏,这种严格遵循等级制的葬礼规格渐渐被人遗忘,人们开始在亲人的坟前竖起石碑,称之为“丰碑”,却忘了“丰碑”仅是下棺的工具而已。再后来,人们又开始在这块碑上刻字纪念,形成了今天的墓碑。

丰碑原来是下葬的工具

《苏州市景商业图册》『五人之墓』,清代佚名绘,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苏州市景商业图册》以素描点彩的手法,细致描绘了明末清初“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姑苏之繁华兴盛。图共二十幅,这是其中之一,画的是“五人之墓”一带市井样貌。街边有白莲粉藕粉店、眼镜店、四时花卉店、熟食铺子、小吃摊,人来人往,河是山塘河,中有游船,很热闹。

“五人之墓”碑树于天启七年(1627)。时值明末,宦官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对主张改良政治的东林党人进行残酷迫害。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朝廷大肆搜捕暴动市民,颜佩韦等五人挺身投案,英勇就义。苏州人将他们合葬在虎丘山前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明代文学家张溥为之撰写了著名的《五人墓碑记》。五人之英勇义烈至今生气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