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时间:2023-11-23 04:09:03

在官方的称谓谱系中,筷子最初叫“箸(zhù)”,此外还有“梜”“梜提”“筯”等名称。殷纣王已经使用象箸,即象牙所制的筷子,由此可知普通筷子的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筷子”的俗称起源于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了吴中(今苏州一带)的各种讳称:“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讳‘离’‘散’,以‘梨’为‘圆果’,‘伞’为‘竖笠’;讳‘狼籍’,以‘榔槌’为‘兴哥’;讳‘恼躁’,以‘谢灶’为‘谢欢喜’。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

原来,“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因此讳称“箸”而改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这是一种讨口彩、图吉利的常见现象,各地方言中都有类似的忌讳。

明人李豫亨在《推篷寤语》中说得更加明白:“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伞’讳‘散’,呼为‘聚立(笠)’;‘箸’讳‘滞’,呼为‘快子’;‘灶’讳‘躁’,呼为‘欢喜’之类。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日本人没有这种忌讳,因此日本现在还把筷子称作“箸”。筷子乃竹子所制,久而久之,后人就把“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虽然官方并不承认“筷子”的叫法,比如《康熙字典》中居然没有收入“筷”这个字,但是民间流传的速度实在太快,影响实在太大,至清代这个称谓已经广泛使用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民间俗称的“筷子”,彻底取代了官方话语中的“箸”,竟然从此成为唯一的称谓。

筷子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圣谕像解》卷四插图『为婿择女』,清代梁延年编,康熙二十年(1681)承宣堂刊本。

《圣谕像解》源于康熙的“上谕十六条”,太平府黎昌县知县梁延年以“铸词典雅,小民未必周知”,便用浅显语言逐条释义,附以历代史实作例解,每则故事配图一幅,辑成此书。图版繁富,人物生动,刻画工整。

这幅图描述的故事是这样的:唐宣宗开始想让于琮尚永福公主,未几打消此意。宰相请问其故,宣宗说,最近与永福公主共餐,当着朕的面,她折断七箸。如此跋扈的女子,怎么能做士大夫之妻呢?后来宣宗将娴静守礼的广德公主嫁给了于琮。“为婿择女”成为一段美谈。画面上,宣宗与女儿正一起用餐。宣宗居中,公主相陪,内侍络绎不绝上菜。公主的动作神情看起来与贞静柔顺毫不相干,一手捏筷子,一手欲取盏,很是肆意。当时的公主多骄纵横恣,不过一顿饭“折断七箸”也算个中翘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