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耳不闻”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专心致志以至于什么声音都听不见,或者形容故意听不见因而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充耳”竟然是古时候耳塞的称谓!
《诗经·国风·淇奥》是卫地赞美男子的诗篇,其中吟咏道:“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毛传》解释说:“充耳谓之瑱。琇莹,美石也。天子玉瑱,诸侯以石。”“瑱(tiàn)”,美玉,用丝带佩在冠冕两旁,下垂到两耳之侧,作用是塞住耳朵避听,故又称“塞耳”。按照礼制,瑱为天子所用,诸侯则用美石,即琇莹。“弁(biàn)”是帽子,“会弁如星”是指帽子的接缝处也镶嵌着美丽的宝石,像星星一样闪闪发亮。这几句诗极言君子服饰之盛。
《诗经·国风·旄丘》是邶地民歌,其中吟咏道:“叔兮伯兮,褎如充耳。”“褎(yòu)”,服饰华美的样子。《毛传》解释说:“褎,盛服也;充耳,盛饰也。大夫褎然有尊盛之服而不能称也。”这句诗是讽刺叔伯虽然衣衫和耳饰华美,但是德行却不能与之相称,正如郑玄所说:“如见塞耳,无闻知也。人之耳聋,恒多笑而己。”这已经是引申义了。
荀子在《礼论》篇中描述人死后的礼仪,其中写道:“充耳而设瑱,饭以生稻,唅以槁骨,反生术矣。”古时,人死后要在其口中填满一些东西,这叫“饭唅”,根据地位高低而不同。荀子描述的显然是士阶层以上的贵族等级:用瑱塞到耳朵里,口中含有生稻和槁骨,“槁(gǎo)”骨就是贝类。所谓“反生术矣”,是指这样的装饰是模仿他生前的装饰而来,可见这位贵族生前也是“充耳而设瑱”。
“充耳”本来是天子和贵族的玉耳塞,一则起装饰作用,二则在必要的时候塞耳避听,但这些位于等级制顶端的人物往往“褎如充耳”,徒然有服饰之盛,德行却不相配,因此在《旄丘》一诗中,“充耳”就用来讽刺这些大人物塞住耳朵装耳聋。后人早已不懂得“充耳”本来叫“塞耳”,是塞住耳朵的玉耳塞,于是自作聪明地又给加上了“不闻”二字,变成了今天常常使用的“充耳不闻”这一成语,殊不知却是画蛇添足之举。古人用词、达意之简洁,殆非后人所能想象,此为一极好的例证。
《历代帝王图卷》(摹本)之『光武皇帝刘秀像』,唐代阎立本绘,绢本设色,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史传阎立本善图画,工于写真,凡画人物、冠冕、车服皆神妙。此图中光武帝居中,身材比例约为四头身,着冕服,突出首部,两侍从左右陪衬。在宽松的衣褶处大多施有朱红色晕染,以显示其高低凹凸阴影之感,这就是著名的“凹凸晕染法”。细看刘秀头上所戴冕板,前后各一挂玉旒,长长缨带从两侧垂至腰下,另外冕冠两侧各有一根“紞”,长度正好垂在耳际,下挂“瑱”,这就是所谓“充耳”了。《诗经·卫风·淇奥》赞美卫国一位有才华的君子:“有匪君子,充耳琇莹。”有这样一位君子,他耳边垂挂的玉石充耳多么晶莹。看来用作装饰的话,佩戴充耳与女子佩戴耳坠的效果相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