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德国的一位天文爱好者塞瑟尔·海因里希·施瓦布公布了太阳的一个大秘密:太阳活动有周期性。
经过多年的观测,塞瑟尔发现,大约每经过11年,太阳活动就变得很激烈,表面的暗黑斑点数目会增加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又变得越来越少,直到几乎一个也没有,如此周而复始着。
“黑子”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带来恶劣的天气,使气候变冷,严重时还会对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造成损害。有趣的是,还有科学家坚信,太阳的活动对人的创造力也有影响!
苏联科学家伊德利斯曾把牛顿、法拉第、惠更斯、莱布尼茨、罗蒙诺索夫、库仑、麦克斯韦等著名科学家一生的创造性活动列表对比,发现这些创造发明的高峰有一个周期,长短为11.1年,这正是太阳活动周期的时间!
而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些艺术家的创作也有这样的规律。例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肖邦的两首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苏格兰交响曲》、贝里尼的《诺尔玛》和《梦游者》、唐尼采蒂的《安娜·波列因》,这些作品都是在1829~1830年的两年间完成的,而1830年恰好是太阳活动的高峰期。
看来,强烈的太阳活动通过影响地球的磁场,进一步影响到了人的神经系统,激发了人类的灵感,这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感应学说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