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出生是生命的第一站,给人带来欣慰和喜悦;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站,给人带来的却是痛苦和悲伤。自古以来,人们诅咒死亡,恐惧死亡,逃避死亡,然而最终都无一幸免地走向死亡。因此,死亡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不可回避的现实。
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树荣就有树枯。肌体日渐衰老,最终走向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我们应该正视死亡,把死亡与自己的生命融合起来,这样才能理解生命的全部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越是怕死的人越是短寿。因为他们越是处于恐惧、忧郁的精神紧张状态下,健康状况就越是低下,死神越会早日降临。不怕死的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没有包袱,很乐观,结果延长了寿命。
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有两种情况:一是惧怕死亡,谈死色变。平时就感到日落西山,风烛残年,总觉得生命即逝。看到亲友或老同事去世了,更是终日惶惶。二是有些老年人确有诸多未了之事,而自己又体弱多病,怕过早死去,诸多事务无法处置,放心不下。
对死亡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人在晚年面临的一场严峻的挑战,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把死亡看作人生的必然归宿。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就应在有限的岁月里让生活充满阳光,过一个安康的晚年。如果人都不会死,孔老夫子到现在还活着,不要说他坐车子周游列国,恐怕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
据调查,老年人一般是因疾病而死亡的。因此,当疾病落到自己身上时,应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对待,坚定生活的信心,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持心理上的平衡,配合治疗,积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当疾病已无药、无法可治时,就要服从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泰然瞑目,悠然离去。
当一个人处于濒死阶段时,特别需要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人在为自身、为他人、为社会、为下一代拼搏了一生之后,在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阶段,是痛苦的。所以,人类应该设法减轻自身将死时的悲惨境遇,尽量安详、舒适,并且无痛苦、无牵挂地离开亲人,离开这个世界。
生死是生命过程的始终,没有生就无所谓死。不要把精力投放在忧死之上。与其害怕死亡,不如反过来珍惜生命,发挥生命的潜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社会的奉献中去。谢觉哉老人说得好:“我不怕死,如果怕死可以不死或晚死,可以怕,怕死反而促死,所以,我不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