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疑是在没有确切根据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地做出他人不利于自己的判断。当人希望了解事实真相而又无恰当的依据时,往往会猜测、怀疑,有时还会在猜测、怀疑的基础上产生对他人的偏见。在与同事、朋友的交往中,在恋人、夫妻的关系中,怀疑心理十分常见,怀疑使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分道扬镳,使朋友隔阂,使夫妻反目,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误区,多疑的人也因其怀疑影响人际交往,影响生活幸福。
多疑的实质是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信任,多疑者不从他人的行为表现中得出判断,而是认为他人表里不一,有所隐瞒,对自己可能有所欺骗。因而对他人反复考察,希望证实自己的疑心,但在现实中很多事情都是难于查证的,于是疑心者就更有理由去怀疑。而且一旦对方发现你在查证一些事情时,就已经觉察到你的不信任了,多疑者只能偷偷地考察,偷偷地怀疑。
具有多疑心态的人往往带着固有的成见,通过“想象”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凑合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于是就把别人无意的行为表现,误解为对自己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就怀疑别人对自己行进欺骗、伤害、暗算、耍弄阴谋诡计,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以至与人隔阂,在人际交往中自筑鸿沟,严重时还有可能反目成仇。
多疑心态一旦形成,相对就比较顽固,它是导致偏执性人格障碍的温床,需要警惕。但单纯的多疑,即在成为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之前,则通常在误会或有人搬弄口舌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例如妻子因社交需要与异性接触就怀疑妻子不忠,听到别人的善意批评就怀疑别人存有敌意等,即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具有多疑心态的人才会“疑心生暗鬼”,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才会产生忿恨甚至报复心理。而在其他没有诱发情景的时间里,则一般不会产生多疑心态,完全能像常人一样心态平静地生活。
多疑对人的心理效应,是给人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即让人觉得他人是不可靠的,有问题的。我国古代有一个“疑人窃斧”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这种暗示作用。古时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就开始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走的,于是他特别注意观察那小孩的一举一动,从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语气,到面部的表情,身体的动作,怎么看那个小孩都像个贼,怎么分析都觉得是小孩偷了他的斧子。后来,这个人在山里找到了他的斧子,这时再看邻居的孩子,言谈举止便没有一点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了。
多疑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人持不正确的观念。多疑者认为,人生来都是自私的,不可信任的,基于这种观念,多疑者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人,对他人怀有戒备之心,在与人交往中不讲真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用假面具将自己伪装起来。另外,对人和事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也是产生疑心的原因,多疑者总是以局部代替全面,总是片面地从自我的主观想象出发去分析问题,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多疑心理的克服,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信任别人,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你选择他作为你的朋友、同事或恋人,就应该充分信任对方,相信他是胸怀坦荡的,相信他不会做不利于你的事。当然,信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自己真诚待人,获取他人信任的同时也形成对他人的信任。第二,要学会全面、辩证地处世待人,要根据事实,实事求是地去看待人,处理事,而不要轻信流言,单凭主观想象看待问题。第三,要及时释疑解惑,疑心的产生,必然有一些诱因,或者是对方的过失,或者是彼此的误解,在这种情况下,要开诚布公地、及时地把问题摆到桌面上,用善意的,讨论的方式交换意见,澄清事实,消除疑惑。
多疑与猜疑不同。猜疑只是一般的怀疑,这种怀疑有可能毫无道理,纯粹是神经过敏所致,但也可能有一定道理并符合客观事实。正常的猜疑人皆有之,不属于心理问题。多疑则是猜疑的极端状态,绝大多数都是无端生疑,不仅在量上表现为更多猜疑,而且在质上属于毫无根据、纯粹是为了证明成见、偏见的猜疑,是心理失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