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外部的

时间:2024-06-27 13:59:05

布莱恩·克努森(Brian Knutson):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和神经学助理教授。

情绪是外部的

仍然有一些人认为情绪是外部的,但时间已经证明,情绪才是中心。情绪是外部的这种说法可以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也可以从象征意义上理解。从字面意义上看,自从实验心理学在镀金时代诞生以来,专家们就在争论哪一种生理机能对于情绪体验来说是必要的。威廉·詹姆斯在他的著名的《什么是情绪?》(What Is an Emotion?)中曾提出,当我们遇到一只熊,外周神经系统(即脖子以下的部位)会发生一些生理变化(如胃痉挛、心跳加速、出汗等),之后就会产生情绪体验(如恐惧)。这一论述暗示了詹姆斯的观点:外周神经系统的反应发生在恐惧的情绪体验之前。

詹姆斯在哈佛大学的同事沃尔特·坎农(Walter Cannon)并不同意这个观点,他指出情绪体验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反应(生理反应)都是由大脑活动引起的。坎农的观点是基于实验研究和逻辑推理而得出的。从实验方面而言,坎农发现,对猫的大脑进行刺激可以诱发猫的情绪反应,继续刺激则会引起猫的脊髓病变。从逻辑方面而言,坎农认为生理反应太慢,不足以说明情绪瞬息变化的事实;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可以由药物引起,但药物(如肾上腺素)只能激活生理状态而不能产生情绪;而且机体上的生理变化,在各种不同情绪状态下差异并不大。根据以上几点可以推断,生理反应不能产生情绪体验。虽然詹姆斯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有说服力的作家,但他的论断是脱离实际的,并没有实验研究作为基础,而坎农的观点是有研究数据作为支持的。坎农还提出了如“内环境稳定”和“战斗或逃跑反应”等有创造性的概念。

我之所以再次提到这历时百年的学术论战,是因为詹姆斯关于“情绪依赖于反应”的观点,仍然是许多现代情感理论的重要理论依据,例如,外部的生理信号、表现甚至任何传递感觉的过程,都是由外向内影响情绪的形式。当然,生理反应虽然可以调节情绪,但情绪的反应速度更快,形式更多,正是这些特点使我们的祖先得以生存下来。而相对于情绪反应来说,生理反应速度不够快,也不够具体。情绪当然也可以产生生理反应,但无法确定哪一个先出现,两者之间有相关性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一定存在因果关系。公平地讲,科学家目前还没有一种精确的定量计算模型可用于研究大脑如何产生情绪,神经机制的研究也还在进行中。但在未来几年的研究中,通过对脑刺激、机能障碍和影像学证据的积累,我敢打赌,“情绪反应的控制中心在内部”的观点将得以证明。

从象征的角度来看,“情绪的控制中心在外周神经系统”的假设也有问题。更早的争论点集中于情绪的功能而不是情绪的形成。具体地说,对心理功能来说,情绪的控制中心究竟是在外部还是在内部呢?情绪中枢在外部的观点可能会假定,情绪不会对心理功能产生影响,也不会扰乱心理功能。这种假设的历史根源可追溯到琐罗亚斯德教的二元论,而在二元论从宗教领域进入到科学领域的过程中,笛卡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将灵魂与精神、激情与身体联系在一起,笛卡尔认为,外部刺激引起了“动物精神”的流动,从而导致松果体的运动,所以应该将灵魂与激情区分开。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观点说明,即使激情没有了,灵魂还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其实,情绪的控制中心在内部的观点并非来自西方,而是来自东方。藏传佛教的“轮回”代表着激情附着于动物体上,占据生命发展的中心,驱动思想和行为。在两种论述中,过度的激情都可以转移思想和行为,但在笛卡尔的观点中,情绪从外部扰乱了灵魂,而在佛教的观点中,情绪从内部驱动灵魂。如果对于心理功能来说,情绪的控制中心在内部,那么我们继承下来的控制情绪的方式的也是由内而外的。

事实上,情绪的缺失已经影响到意识的现代科学研究模型。在社会科学领域有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心理隐喻,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意识就像反射一样,很明显忽略了情绪;从认知主义的观点来看,意识像计算机一样,也忽略了情绪。甚至当情绪出现在后来的理论中时,它也通常是作为一种由已经发生的事情附带产生的反应。但在过去十几年里,新兴的情感科学研究已经发现,情绪可以先发生,并激发思想和行为。

新兴的生理学、行为学以及神经影像学的证据都表明,情绪和反应一样,都是先发生的。通过大脑的情感信号可以对选择以及心理健康的症状进行预测,可以指导科学家快速找到能够对思想和行为进行更精确控制的大脑回路。因此,继续忽视“情绪的控制中心在内部”的代价是巨大的。通过意识就像反射、像计算机程序,甚至像自私的理性行为者的假设,我们可能会错过预测和控制个人或群体行为的重要机会。我们不能一直认为情绪是外部的,应该将其置于中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