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作为文献的结构

时间:2024-11-30 19:53:01

布莱恩·克里斯汀(Brian Christian):科技作家,著有《最有人性的“人”: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启示》(The Most Human Human:What Artifcial Intelligence Teaches Us About Being Alive)。

科学知识作为文献的结构

在科学界,最过时、最应该被淘汰的,是我们组织科学知识的方式。学术文献,即使将其上传至网络,仍是排版印刷时代的遗物,一旦发表就再也收不回去了,就像挤出来的牙膏一样。正如软件产业已经从“瀑布式开发”进入到“敏捷式开发”阶段一样(过去设计好的软件被安装到磁盘中进行销售,而现在的软件则是在线购买、即时更新),正处于只读模式的学术出版物也必须做出改变,应该像科学本身一样,是动态的、鼓励协作的、持续更新的。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无论是对文献的撤回还是明显的修改,我们的处理方法都非常落后,更不必说一些微小的修正了。例如,一般来说,即使该期刊的编辑和作者完全撤回一篇论文,但这篇论文还是可以在该杂志的网站上找到,就像其从来就不曾被撤回一样,更别说在同一网站上,由相同的作者执笔,并经同一编辑审查的其他论文了。这种情况就类似于,只要制药商制造了一个警告标签(不需要将标签贴在相应的药物上),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就允许其继续制造有害药物。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如何或以何种方式(读者要擦亮眼睛?)去识别,那些根据原本就不可信的研究结论进行的研究呢(更不用说根据这些研究结论再进行的研究了)?利用引文进行识别就是一个办法。虽然仅依靠引文并不十分充分。在学术期刊中,无论文章的结论是否被推定、补充或质疑,所有的引用行为都证明了所引用文章的重要性。即使引文是作为反驳的目标被引用的,那也说明了它是有价值或重要的目标。但是当今的学术文献模糊了引文重要性和真实性的区别。研究者通过发表学术文献表达观点,赢得尊重,应该做出比引用的文章更深入的研究。而这就需要采用软件工程师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的方法——依赖关系管理。

依赖项关系图会告诉我们,在引用与被引用的依赖关系中,哪些被引用的理论是可以真正支撑起那些引用它的文章的,而如果被引用的理论是错误的,那些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会被一并否定。所以文献出版商应该做好本职工作,例如,不仅要将已撤回的文章标记出来(这不是标准的做法,但不这样做确实是难辞其咎的),还要将那些根据已撤回文章的研究结论进行研究的文章标记出来。

称职的学术出版商也会接纳现代软件开发的另一项重要技术——版本控制。例如,编写维基百科所使用的代码都是开源代码,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便于检查和监督,也是为了便于修改。而在Git的版本控制系统中(Git的开源交流平台GitHub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用户可以创建“问题”(issues),以此来标记疑问,并要求作者回应。也可以创建“拉请求”(pull requests),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如果有人想要自己管理一个项目,并带领这个项目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也可以建立“派生项目”(fork)。派生项目有时会为小众服务;有时也会被忽视或废弃;有时候派生项目会直接从原项目那里窃取用户库;而派生项目和原项目可能会平行存在,也可能会出现交叉,也可能在各自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又综合到一起继续发展。Git库是最好的一种既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既独裁又民主的形式。项目的领导者制定项目目标和愿景,并拥有最高的控制权和最终的决定权,然而,任何项目的参与者都有平等的权利抱怨、提出改革意见、进行反抗或是离开此项目,去寻找一个新的项目。

“接受”、“拒绝”和“修订并重新提交”的三部曲已经不合时宜了,它们是旧时代的遗物。甚至连同侪审查这种形式本身,因其有匿名性、官僚作风的特点,也是时候该进行改革了。这种在暗中进行的匿名审查制度应该被测试(Beta)时代取代了。虽然通常认为,期刊发表的文章需要精挑细选,但学术文章也不应该被搁置几个月的时间(至少,不应该因其他研究者的原因被搁置)。研究著作的发表不应该因某些评论家的意见,而被推迟几个月。当这些读者在做和编辑一样的工作时,作者不需要感谢“匿名读者发现错误,并提供重要的反馈”,这些读者不需要将提供建议作为自己的职责或义务,也不需要匿名做这些。

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新尝试都很有成效。学术界广泛流通的“研究手稿”挑战了封闭和落后的同侪审查过程。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期刊杂志PLOS ONE坚持自上而下的质量保证体系,让我们得到自下而上的解脱。康奈尔大学的“预印文本文献库”(arXiv)项目提供了一种比传统期刊更好的模式,包括版本控制(自2004年以来,“签注”[endorsement]系统提供了一个可以替代传统同侪审查制度的形式)。然而,其交互界面的设计,限制了分享及协作的发展潜力。

在协作方面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2013年博学项目(Polymath Project)网站针对张益唐先生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的研究工作,展开了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而据我所知,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y of Montreal)的詹姆斯·梅纳德(James Maynard)也借这股东风取得了更进一步的成就。神奇的是,这项开创性的协同工作主要是以在线评论形式进行的。

在科学文献组织和发表的领域,迫切需要像软件开发领域一样更好的工具。而科学研究也应该进入到敏捷式开发阶段了。现在,从内容方面来看,科学文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但从形式上看,科学文献却从未如此不合时宜,如此落后。改革论文修订形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