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克莱因(Gary Klein):心理学家,宏认知有限责任公司(MacroCognition LLC)高级科学家,著有《见别人所未见》(Seeing What Others Don’t)。
任何事业都有其限制和边界条件,科学事业也不例外。当科学的探索超过了这些边界条件,而没有对这些限制给予应有的尊重和遵从,其后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循证医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我认为应当淘汰这个概念。
循证医学背后的理念当然是值得赞扬的,都是一系列通过严格的实验验证过的最佳治疗方案。循证医学力求为医生提供值得信赖的治疗手段,这些手段经过了随机对照试验(RTC),最好是双盲实验的评估。循证医学力求将医术转变成一个科学学科,而不是一种艺术形式。这还有什么令人不满意呢?我们可不想回到过去江湖医生盛行,靠未经验证的传言治病的时代。
但是,只有当这些最佳治疗方案背后的科学道理是完全可靠和全面的,我们才能对循证医学给予信任,然而事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医学并不是完全无懈可击的。医生不应该仅仅因为公开发表的研究满足了随机对照试验的标准,就相信其结果。很多这样的研究结果是不可重现的。有时,研究人员只是走运,因为重复实验出现的失败结果并不会发表,甚至根本不会被提交给期刊出版机构(即所谓的发表偏倚)。在个别情况下,研究人员甚至会伪造实验结果。即使可以被重复实现,实验结果也不能自然就被信赖。实验条件的设计可能忽略了一些有关的影响因素,因此即使实验中没有出现,也并不能完全排除该结果的可能性。
并且,医学也不能涵盖所有的情况。最佳治疗方案常常遵循简单的规则,但是医生所面对的环境是复杂的。循证医学靠的是一次只改变一个条件的控制变量研究,很少会有改变两个或三个以上条件的情况。然而很多病人患有多种疾病,例如同时患有II型糖尿病和哮喘。对一种疾病有效的医疗方案,可能由于同时患有的其他疾病变得不可行。循证医学为一般人群制订了最佳治疗方案,但是医生治疗的是个体病例,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对多数人不起作用的治疗手段,可能对于少数病人还是有用的。此外,医生的工作并不是只需要选择一种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情况对其进行调整。他们需要专业知识来判断病人的康复进度是否合适。医生必须监测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并在其没有发挥作用的时候进行调整或者改变方案。病人的情况有所起伏可能是正常的,医生还需要在有干扰的基础上,判断治疗效果如何。
当然,从淘汰无效的治疗方法这一点来说,科学研究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大贡献。比如,最近一项安慰剂对照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假手术,关节镜手术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并没有更好的疗效。但是我们也应当感谢过去数十年中,随机对照试验和安慰剂条件带来的手术手段的进步(比如,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白内障手术),如果没有应用这些方法,就不会有这些进步。因此对照实验对于研发新型治疗方法就不适用了,也不能用于治疗个体病例,因为个体情况有其独特性。
更糟的是,依赖循证医学会阻碍科学的发展。如果医院和保险公司担心,会因不使用最佳治疗手段出现不良后果而面临诉讼,从而强制要求使用循证医学手段,那么医生就会不愿意尝试未经随机对照试验检验过的其他治疗策略。如果既有医学专长又尊重科学研究的第一线医生不能进行探索,不能取得新发现,科学进步就会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