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消亡之源

时间:2024-06-27 12:26:07

丽贝卡·纽伯格·戈尔茨坦(Rebecca Newberger Goldstein):哲学家,小说家,著有《柏拉图在谷歌总部》(Plato at the Googleplex)。

科学:哲学消亡之源

人们常说,科学导致了哲学的消亡。毕竟,科学的历史就是不断传承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而面对这些问题,哲学家们徒劳地花费了大量时间,还是支支吾吾、不知所云。自古如此。那些精力充沛的古希腊人——泰勒斯及其后来人,苦苦探究物理世界的终极构成以及统治万物变化的规律。他们先提出问题,并指望着从物理学和宇宙学得到答案。这就是人类利用科学,将哲学上的异想天开转化为可实证、可测试的理论。现在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类进入了科学大爆炸时代,认知和情感神经科学的发展跑在了前面,科学家提出了意识、自由意志、道德等诸多“概念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并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等工具的帮助下探微镜理,而实际上,这些问题在哲学圈里老早就是常客了。在这个过程中,哲学仿佛成了信号兵,把一个强烈的信号发送出来——“我们迫切需要科学”。或者换个比方吧,哲学就像是一个冷藏室,先把问题放在这里储存起来,直到科学有能力了,再去处理。随便你选择哪个比方,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从历史上看,科学不断扩张,哲学步步后退,最终哲学将自然而然地彻底消亡。

首先的问题就是前言不搭后语。没有哲学的依据,你根本就没办法证明是科学导致了哲学过时。例如,你需要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的理论。如果要回答所谓的划界问题,科学家几乎都会拿出“可证伪性”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是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其实,不管你给出什么样的分界标准,都是哲学范畴的概念。同样,我们再看看那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特别是对那些认为哲学已经过时了的人:当我们自以为在从事科学工作时,我们到底在干什么?我们提供了关于现实的描述了吗?我们有将基于本体论的概念模型用于最好的科学理论,以获取更多与各种实体和力相关的知识了吗?我们是否像科学实在论表述的那样,承认基因和神经元、费米子和玻色子,也许还有多重宇宙作为实体的存在?或者这些理论术语实际上并不对应着世界上真正存在的东西,而只是理论这台预测出来的仪器上起到隐喻作用的齿轮?当科学家从事研究时,他们所探讨的会不会实际上并不是观测到的现象?想必科学家也会关心这样的哲学问题。再进一步,如果我们相信科学消灭哲学这个观点,那就需要科学实在论的哲学辩护。如果反过来,这又将引发一场哲学辩论。

科学必胜的观点本身就需要哲学的支持。这一点可以被泛化并加以推广。基于理性,哲学和科学应该融合在一起,将我们的观点和态度最大限度地一致起来。这就涉及我们要将美国哲学家塞拉斯(Wilfrid Sellars)所说的人类与世界的两种联系,即“科学的”映像和“常识的”映像融合起来。而“科学的”映像是否更深刻地描述了事物的本质,也需要哲学来提供推理。

也许以前的科学和哲学的划界问题是个错误。更重要的划界是区分那些科学的主张中所有涉及的、可调和的部分。这让我不禁就的Edge年度问题,给出一个比我现在更加乌托邦式的标题——科学应该抛弃什么观点吗?其实我喜欢用更具包容性的“知识”一词来替代“科学”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