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德·吉仁泽(Gerd Gigerenzer):社会心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著有《风险与好的决策》(Risk Savvy)。
视错觉,让人赏心悦目、困惑不已,且难以忘怀。即使你对它了解甚多,你仍然会深陷错觉当中。为什么会存在视错觉?难道仅仅是心理作用在作怪吗?物理学和生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给出了有关感知本质的优美阐释,解释了感知错觉的深度、范围以及其他属性是如何生成的。感知需要一种被称为“无意识推论”的聪明抉择。在他的《生理光学手册》(Physiological Optics)第三册里,亥姆霍兹叙述了一段他的童年经历:
那一年,我还小,路过在波茨坦驻防的一个教堂,当时有些人站在钟楼上。我以为这些人是洋娃娃,便叫妈妈伸手去拿这些娃娃给我,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妈妈可以做到。那时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正是因为这个错觉,让我学会了用透视法来理解投影缩减法则。
童年的这段经历让亥姆霍兹知道,从视网膜和其他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不足以重构世界。判断物体的尺寸大小、距离远近和其他属性,还需要其他不确定的线索,这些线索,还需要经验的积累与学习。基于这些经验,大脑会进行无意识的推论来获知感知,从而获得对现实事物的解释。换句话说,感知是对真实情况的一种赌注。
但实际上对于这个推论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亥姆霍兹引用了概率三段论予以说明。想要使无意识推论发挥作用,首要前提是拥有由长久意识积累而成的经验集合;次要前提则是当前的感官印象。以下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大脑与认知中心的V.S.拉马钱德兰(V.S.Ramachadran)和同事们所做的“点错觉”(dots illusion)实验:
图19-1左图中的圆点呈现为凹面,视线为陷入平面内且远离观察者;而图19-1右图的圆点则呈现为凸面,突出面向观察者。如果你将这页纸水平旋转180度,两张图的视觉效果就相互对调了。事实上,除了各自旋转了180度之外,两个图片其实是一模一样的。凹凸点错觉是由于我们的大脑使用了无意识推论。
◎ 首要前提:点的上部有阴影,几乎总是与凹面相关联;
◎ 次要前提:阴影在上部;
◎ 无意识推论:点的形状是凹面的。
假定我们的大脑是一个三维世界,其首要前提是由以下两个生态结构来推断出第三个维度:
1.光源来自上方;
2.只有一束光源。
这两个生态结构曾经占据着人类和哺乳类动物历史的主导地位,其中太阳曾经是光源的唯一来源,第一个生态结构也接近于当今的人造光源。亥姆霍兹应该认同前面提到过的一个观点,即首要前提是来自于个人的经验获取;其他人则更倾向于在进化过程中的学习。在这两种看法中,视错觉被认定为是无意识推论的产物,而这种无意识推论是基于人们习以为常的证据运作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人们会被引入歧途。
无意识推论的概念也可以被诠释为来自其他感官形态的现象。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如果一个人被截肢的话,那么之前提到的首要前提就不成立了。尽管首要前提不复存在,但病患仍然会感知到已被截掉的肢体的疼痛。(某些神经的刺激与截掉的肢体依旧有关联。)“幻肢”表明一个事实:即便我们并非一无所知,但我们无法更正无意识的推论。关于个别感知和整体认知方面亥姆霍兹的概念赋予我们一个新的视角:
1.认知属于归纳推理。如今,概率三段论已经被托马斯·贝叶斯(Thomas Bayes)和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所推出的统计和启发式推论模型所取代。
2.合理的推论不一定是有意识的直觉和直观,与在意识下产生的智慧一样,都是相同的归纳推理方式发挥着作用。
3.错觉属于一种必然的智力结果。
认知需要超越已获取的信息,只有这样才可下赌注,并冒险试错。如果没有视错觉,我们人类是否会生活得更好?事实上,没有视错觉人类有可能过得更糟糕,就像一个人一直缄默不语,以此来规避因说话犯下的任何错误一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在这篇文章里,我用自己最心仪的科学理论来开篇,又用自己最钟爱的未解之谜来结尾。抱歉我没有循规蹈矩,但所有睿智的解释皆如此。解释得越好,随之而来的问题就越多。
I began telling you what my favorite explanation is, and I ended up telling you what my favorite unsolved problem is. I apologize for not following the instructions. But that’s the way of all good explanations. The better they are, the more questions they raise.
——李奥纳特·苏士侃(Leonard Sussk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