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德拉维斯(Scott Draves):软件艺术家;桌面保护应用“电子羊”(Electric Sheep)创作者
我认为思考会思考的机器(即思维机器)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因为这一现象所隐含的意义非常深刻,甚至关系到整个宇宙。
“思维机器”其实已经和我们共处很长一段时间了。理解它有两种方式,这取决于你从哪个词开始。首先,让我们从“机器”这个词开始,也就是计算机。计算机最初是相当机械化的,现在变得越来越精巧了。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依靠专家系统和数据库,取得了一些很显著的成果。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可以详细地解释为什么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就可以让手机回答一个小孩儿提出的问题。即使用“魔法”来形容也并不夸张。这就是“思考”吗?并不是,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而且整个进程正在加速。事实上,这个目标依然看似遥不可及。暂且不去想如何一步步去攀登,我们先去看看巅峰上会有什么景观。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止我们的进程吗?
芯片技术的未来依然是一团迷雾。摩尔定律一直对我们有益,它也躲过了一些攻击,但是它正在终结。从历史上看,新技术总会及时出现,并且按计划保持着指数级增长的计算能力,但这些并非凭空而来。也许下一次跳跃式发展极其困难,需要50年时间才能实现;又或者它根本就不会实现,即便我们总是可以增加更多芯片。这个计划本身是个有趣的问题,但是比起思考的终极目的,这个问题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现在想想“思考”这个词。另一种一直在我们周围的思维机器就是我们自身。生物大脑已经思考了数百万年。大脑服从物理定律(体现为数学方程组)。从原则上来说,一个好的物理模拟装置可以慢慢模拟出大脑和大脑所在的环境。当然这个虚拟的大脑就是一台会思考的机器。
但问题依然在于,需要多少物理知识才足以让这种模拟装置运行呢?经典物理学、电学和化学够吗?需要量子逻辑吗?人们已有的共识认为经典物理学就足够了(“皇帝新脑”已经被否决)。我认为,我的大脑和身体就是一台巨大的机器,由10个分子构成:有很多很多微小的有魅力的万能工匠,它们的行为已经被充分理解了,并且可以被模拟。有理由相信,物理学的统计估算可以获得同样的结果。但是,这依然只影响进程,而不是终极目的。重要的问题是,思考和意识是怎样从复杂机器中涌现出来的?从电子的、虚拟的到模拟的、有机的、现实的构造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连接的桥梁?
这些线索的交汇处就是人机融合。智能手机已经迅速成了我们的必需品。这种关系的建立一直在质疑新媒体的到来,但是对这些延伸物的接纳仍然在快速发展着。大量著作在强调即将到来的人机之间的冲突,无论是因为机器减少工作机会带来的经济萧条,还是装配了无人机的军队可能导致的地狱般的后果。而我则看到了一种共生的发展。从历史来看,每当进化的新阶段出现时,例如真核细胞、多细胞有机体或大脑,旧的系统会继续延续,新的系统会与之共生,而不是取而代之。
这就是我们保持乐观的原因。如果电子计算机是一种新的思考与计算的基底,而且技术呈指数级增长,那么,我们就面对着思考与计算的一次大爆炸。我们可以乘浪前行,不过这样做需要我们视机器为一体,摒弃人类的骄傲,并认识到人机共有的精华。从根本上讲,我们要以爱而非恐惧来面对变化。我相信我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