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对心智的自然主义解释

时间:2024-11-30 15:44:03

李·斯莫林(Lee Smolin):加拿大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理论物理学家;著有《时间重生》

走向对心智的自然主义解释

“思考”意味着逻辑推理,当然有些机器可以做到,尽管它们是按照我们编程的算法来做的。“思考”还可以意味着“拥有心智”,也就是说,一台机器可以将自身体验作为主体,拥有意识、感质、经验、意向、信念、情绪和记忆。当我们问机器能否思考时,我们其实是在问:是否存在一种对心智的完全的自然主义解释?我是一名自然主义者,所以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当然,我们还没有实现。无论大脑在产生心智时发生了什么,我想,它或许只是在运行预先设定的算法,或者就像现在的计算机那样运行。我们可能尚未发现大脑运行的关键原则。我想,如果离开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就不能理解自己思考的方式和原因,所以在我们理解心智的本质之前,我们不得不更深入理解生物到底是什么——用物理学术语来描述。构造人工心智的工作可能要等到上述工作完成之后。

这种理解还要解决哲学家大卫·查默斯所说的“意识难题”:如何解释物理世界中感质的存在。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对红色的感知与我们大脑中的某些物理过程相关,但这仍是一个难题,因为要用物理学术语解释这个过程产生感质的方式和原因似乎是不可能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步就是:把物理学描述放在关系性语言中。就像关系论的圣徒莱布尼茨所设定的,基础粒子的性质必须与其他粒子有关。这是一个很成功的观念,已经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实现,所以让我们接受它。

第二步就是认识到有些事件或粒子可能拥有不相关的属性——即无法通过一个完整的关系记录来描述。让我们称之为“内部属性”(internal properties)。如果一个事件或过程拥有内部属性,你就不能通过与之互动或测量来了解它。如果有内部属性,它们就不能用位置、运动、电荷或力这样的术语来描述——也就是物理学家用来谈论关系性质的词汇。但是,你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来了解该过程的内部属性。

所以,让我们假设感质是某些大脑过程的内部属性。如果从外部观察,这些大脑过程就可以用运动、电位、质量以及电荷这样的术语来描述。但是,它们还有附加的内部属性,有时就包括感质。感质一定是内部属性的极端情况。或许,心智的更多复杂方面最终都证明是关系属性和内部属性的组合。我们知道思想和意图会影响未来。

要开发这样一种对心智的自然主义解释,还有很多艰难的科学工作要做——这种描述不是二元论的,不是让人灰心丧气的,也不能把心智的性质简化成标准的物理性质,反之亦然。我们希望排除幼稚的泛灵论,根据这种观念,连岩石和风也有感质。同时,我们要记住,如果我们不知道成为一只蝙蝠会如何,那么我们也不会知道成为一块石头将如何,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知道的只是它们属性的一个子集——这些属性是关系属性。

从自然主义视角来看,心智还有一个让人困惑的方面:我们有时会有一种印象,认为我们的新想法和新体验在世界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人类世界的文化和想象力不允许真正新奇的事物存在,那就毫无道理了。100年前,Edge这个平台还不存在,也没有人想象过它的存在。但它现在存在了,作为自然主义者,我们构想的自然里就必须包括它。我们,必须允许新鲜事物存在于自然界中。

我们饱受这种信念的折磨,认为在自然中没什么真正新奇的事物,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基本粒子按照不变的规律在空间中运动。但是,即便我们丝毫不偏离严格的自然主义,依然可以想象,我们对自然的理解会如何拓展到包容真正新奇的事物出现。

◎在量子力学中,我们承认新特性诞生的可能性,它们被量子纠缠状态的一些粒子所共享。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制造出在自然界中没有先例的复杂系统的纠缠态。所以,我们确实在创造具有新特性的物理系统。(顺便说一下,自然是否会、何时会创造出新的蛋白质来催化新的反应?)

◎莱布尼茨提出的对不可分辨事物的同一性原则暗示:没有两个不同的事件拥有完全一样的性质。这也意味着,基本事件不受简单的决定论规律所影响,如果两个事件的历史完全一样,并不意味着它们的未来一定一样。这假设了某种物理现象不仅存在,而且可以区分过去与未来。

注意,量子物理学本质上是非确定性的。这是否意味着量子物理学在对心智的自然主义描述中有一席之地?不能立刻回答这个问题,目前在这个方向上的初步尝试也不能让人信服。但我们了解到,对心智的自然主义描述需要深化我们的自然观。我们可以思考新奇的想法去改变未来。如果心智也是自然的话,新奇的想法到了那时必须是我们理解自然的内在属性。因此,要理解机器如何拥有心智,我们必须深化我们的自然观。

注:李·斯莫林,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在圈量子引力论领域成就卓越,被誉为“现今最具原创力的理论学家之一。其著作《时间重生》(Time Reborn)对如何统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当代物理学的危机、宇宙的未来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该文简体字版已由湛庐文化策划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