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的新高招

时间:2024-06-27 08:44:02

尼尔·格申斐尔德(Neil Gershenfeld):物理学家;MIT比特与原子中心研究主任;著有《智造》(FAB)

人类学的新高招

对人工智能的讨论有时似乎将人类智能摆错了位置。最极端的两种观点是:人工智能是我们的救世主;人工智能是我们的毁灭者。这样的观点也是让辩论立即变得无足轻重的明显预兆。

颠覆式科技的发展是指数级的,这意味着它们最初的几轮翻倍看起来都微不足道,因为总数仍然很小,但随着指数级增长的爆发,一场革命出现了,紧随其后的是各种夸张的言论和警告。但这只是对着一张简单明了的指数曲线图进行直接推论而已。这也差不多是成长极限出现的时候了,于是指数曲线趋于平稳,变成S形,那些极端的希望和恐惧也随之消失了。这也是我们目前看到的人工智能正在经历的过程。无论是可搜索常识数据库的规模、可被训练的推理层数量,还是可被归类的特征向量维度都在取得巨大进展,没有密切跟进这些领域的人甚至会觉得它们在跳跃式发展。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的人都缺席了这场辩论。例如,为压缩传感开发的随机矩阵理论、解决困难问题的凸松弛启发法,以及高维函数近似所用的核方法,这些进步都让我们从根本上重新理解了什么叫“理解”。

对人工智能的评估就好比朝着移动的球门射门,永远进不了。通过分析海量走法,机器征服了国际象棋;通过积累更多的知识,机器夺得了益智问答节目《危险边缘》的冠军;通过积累更多的实例,机器实现了自然语言翻译。人工智能取得的这些进步暗示着,它的秘密很可能就是没有秘密。正如生物学中的其他方面一样,智能也像是一系列精妙“高招”的集合体。“人类这个物种之所以独一无二,决定性因素是我们的认知能力。”这么说带了点虚荣的成分。然而,越来越多的动物行为和认知实验证据表明,动物自我意识的演化始终在进行着,在若干物种中可被证伪。我们没有理由把生命的一部分设为禁区,同时给其他部分以某种机械式的解读。

人类与机器的共生关系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我进行研究的能力也依赖于那些辅助我观察、记忆、反思或交流的各种工具。问这些工具是否拥有智能,其实和问我怎么知道自己存在一样,这是个在哲学上有意义但实践中无法被检验的问题。

更明智的问法是,它们(以及其他任何科技)是否危险?从蒸汽火车到火药、从核能到生物科技,我们从未摆脱过这种同时面临末日和救世主的状态。在每个个例里,技术的救赎都藏在那些有趣的细节之中,而不是简单的支持与否的争论。如果谁觉得人工智能的情况与之前的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他就是在无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