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规智能到人工智能

时间:2024-06-27 08:08:06

罗杰·海菲尔德(Roger Highfeld):科普畅销书作家,伦敦科学博物馆外部事务主任;合著有《超级合作者》

从常规智能到人工智能

数十年来,科技-未来主义者们日夜都在为计算机、机器人的智商,即将达到人类水平的“审判日”而忧心忡忡。这种泾渭分明的“他我之分”和人机站队的想法也一直深得人心。在多数人无休止地为人类对意识的定义、实现纯粹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和危害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或许将二者结合起来能给我们带来某些新的可能性,因此它值得关注。

我们身边已经有数百万仿生机器人在四处走动了。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人类已经逐渐和心脏起搏器、隐形眼镜、胰岛素泵、耳蜗、视网膜植入体等设备融为一体。常被称为“大脑起搏器”的大脑深层植入体,正在缓解着成千上万位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这本没什么好奇怪的。自从最初的人类捡起木棍与碎石、开始使用工具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强化自己了。到科学博物馆去看看那数百万藏品,从各种不同的引擎到各种智能手机,应有尽有。你还能看到人们如何总能充分利用新的科技飞跃,让日益智能化的机械的崛起不会意味着机器与人之间的你死我活,而是实现人类各种能力的提升。

目前,研究者正在着手研究辅助老弱病残人士行走的外骨骼系统,让瘫痪者得以控制假肢的大脑植入体,以及可以印在皮肤上、能够收集生理数据或充当环境(例如云网络或物联网)接口的数字化文身。

说到思维机器,有些科学家甚至在钻研如何利用电子插件和其他“智能产品”来增强人类的脑力。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已经启动了“恢复活跃记忆”计划(Restoring Active Memory program),以期通过能够探测记忆缺失并恢复其正常功能的“神经假肢”,来逆转大脑损伤造成的破坏。这些神经假肢与目前我们大脑的工作模式有些不同,但多亏了“人类大脑计划”、“虚拟生理人”和其他大脑工程的不懈努力,以及神经形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像我们。与此同时,也有人尝试利用实验室培养的大脑细胞来控制机器人、飞行模拟器,等等。

有机超人类主义实验这一令人寒毛倒竖的结果似乎说明,在几十年之内,我们要分辨人类与思维机器也许就没那么简单了。我们中的许多人不会单纯动用我们脑中的那台“肉机器”来揣测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未来思考的基础正处于一道连续谱中的某处,在从常规智能过渡到人工智能的彩虹之间。

注:《超级合作者》(Supercooperators)是一部洞悉人类社会与行为的里程碑式的科普著作,该书从博弈论之“囚徒困境”入手,生动展现了自达尔文创立进化论以来,生物学和进化动力学最重要、也最激动人心的进展。另一位作者马丁·诺瓦克(Martin Nowak)被誉为“新时代的达尔文”“明星科学家”。该文简体字版已由湛庐文化策划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