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复制因子

时间:2024-11-30 12:53:02

苏珊·布莱克莫尔(Susan Blackmore):心理学家,著有《意识概论》(Consciousness:An Introduction)。

第三复制因子

“我”的思维方式?我不确定我是否知道谁,或者是什么在主导着思维。这正是互联网迫使我提出的问题。

当我还只是一个写书、写研究论文或出现在广播和电视上的普通人时,我可以快乐地知道,是“我”在写我的书。我不需要质疑到底是谁、是什么在进行思考,产生了新想法。在当时,我的身体、大脑和知识都是统一于一处的。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硬件、软件和数据是统一在一个整体中的,那时将其称为“我”是合理的。

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它既改变了自我的属性,也改变了思维的属性。“我”不再只是想象中居住在这一身体内的自我意识,同时还是我个人网站上的笑脸、他人在网上写的虚拟人物。如果有人问:“谁是苏珊·布莱克莫尔?”我的身体能给出的答案,还不如提问者的搜索引擎强。

互联网对思维本身的改变是逐渐开始的。人类长期以来都将自己的知识“外包”给了纸张和书本,所以在过去,我会坐在放着打字机的书桌前,在查询我需要知道的东西。然后,我会运用文字处理器这种硬件对作品进行修改,但所有的创造性思考都是在我的头脑内部进行的。大脑会将无数的旧迷因聚集在一起产生新的迷因,之后对结果进行筛选,然后再挑一部分进行写作。

接着,网络时代到来了。这意味着我可以与更多人交流,与更多的思想融汇,但思维的过程并没有产生很大的改变。真正的改变出现在万维网来临后。突然——现在回顾起来一切都是突然发生的,大量信息都变得唾手可得,从我书桌上即可获取。几乎在一夜之间,我不再去图书馆了。确实,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去过那儿了。

互联网需要搜索引擎,而搜索引擎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了世界。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筛选、搜集出相关的条目,搜索引擎代替人类完成了很大一部分思考的工作。

我乐于从进化的角度看待这些变化。进化过程的创造性在于三点:复制、改变和选择信息。首先,人类具有基因——相互联结产生有机物的复制因子。然后,我们有迷因——创造人类思维的复制因子。最后,我们现在有了第三种复制因子,以及一种创造性进化的新技术,即互联网。在过去,所有电脑、程序、服务器、电缆和其他外接设备似乎只是书籍、打字机、电话的拓展,但现在,我们不能再这样看待它们了。

书籍、打字机、电话可以存储信息或者传递信息,但并不能对它们所复制的信息进行选择。它们可以通过低质量的复制来改变信息,但不能将旧的迷因集合到一起产生新的迷因。互联网则可以完成这项工作。

计算机的搜索引擎和多种软件可以复制和选择信息,并将其组合成新的形式并在几微秒内传播到全球,使其成果为所有人可见。这真的是一次空前的创造思想、图片和原始文本的进化过程!思维已经超越了人类自身的限制。

现在,我仍然坐在书桌前,但我不再是一个思考并写下自己想法的普通人了。我用的键盘和我之前的打字机看起来相似,但我运用它的过程已经完全不同了。现在我写作时,我会快速而频繁地参考他人写过的内容,我搜集着由我并不理解其运行机制的软件所选出的多页信息,将这些内容加入我正着手完成的文本中。这些新文本可能会直接被发布到我的个人网站或某个博客上,在那里,它们可能会被其他网站挑选并再次复制。甚至书籍也参与了这一非凡的创造性过程:谷歌会扫描并发布一些页面,提供给学生、其他作者和博主。没有人知道这些复制品去了哪里,它们又经过了多少次复制,它们是怎样被选择的。更多的复制、改变和选择工作在人脑外部继续着,不受人类控制。

互联网本身能够思考吗?我认为是的。如果现在不是的话,那互联网也处于能够思考的边缘了。互联网传递的数字信息是第三种复制因子,一种由互联网组成的大型系统复制、改变和选择的信息。

所以,互联网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吗?比起过去,我所写的文字中“我的”成分愈发变少。确实,它们是渺小的我所创造的,同时也是约翰·布罗克曼、Edge社区和整个互联网创造的。与其说是我在写文字,不如说是文字在通过我展现它自身。

所以,答案不是互联网正在改变我的思维方式,而是互联网正在改变思维本身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