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体验的灭绝

时间:2024-11-30 12:26:04

Scott D.Sampson--斯科特·桑普森:恐龙研究专家,科学传播者,:著有《恐龙的奇幻历险:生命之网中的化石纹理》:(Dinosaur Odyssey:Fossil Threads in the Web of Life)。

真实体验的灭绝

和很多人一样,我个人的体会是,互联网既是绝佳的信息来源,也是分散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它培养了我们保持联系的需求,却以牺牲生活中其他更宝贵的元素为代价。我不认为互联网像改变我的工作方式那样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当然,手边有一个绝佳的信息来源是让人无法抗拒的,我常常在笔记本上开一个浏览器窗口,以备临时产生什么想法需要搜索信息。

然而,比起像我这样在网络时代之前长大的“游移在两种状态之间的人”,我更担心在网络时代出生的孩子,即所谓的“数字原住民”。我想知道互联网是否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这个问题尚未有定论。尽管相关研究可能还要耗费多年才能完成,但如果人一生中每天都被发光屏幕上快速流动的信息主宰,那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大脑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人们最常说的网络造成的潜在影响包括思维的碎片化和注意力下降,以及反思(更别提兴趣)、内省和深度思考能力的减弱。另一个常被提到的担忧是有关传播的本质,即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愈发简短,面对面交流逐渐减少。

但是,我更担心的是上面未提到的一个问题——真实体验的灭绝。这一术语是由作家兼博物学家罗伯特·派尔(Robert Michael Pyle)提出的,意指亲近大自然的体验的缺失。显然,任何一个每天花10多个小时盯着屏幕的人都不会投入太多时间体验“真实的”世界。长此以往,真实生活的体验将被虚拟生活取代。至少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面对人性失落的未来,作为深刻思考这个事实的第一代人,我们正生活在“智人”发展史上最关键的时刻。下一代做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将对人类及地球上其他生物的未来产生失衡性的影响。如果我们在今天的发展路线上犯错误,如增加人口、制造贫穷、加大温室气体排放和破坏生物环境等,我们面临的后果将不亚于文明的崩塌和生物圈的毁灭。鉴于目前的严峻情况,任何具有深远影响的新文化现象都必须经过审慎的评估,都要考虑它对我们完成紧迫任务到底是有促进还是阻碍的影响。当然,这一考量也适用于互联网如何影响人类思维这个问题。

生态可持续性需要绿色科技和绿色生活方式的支持。不过,除此以外,我们还需要改变我们的世界观,重新建构我们与人类世界以外的自然世界的关系。我们目前的视角是失调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把自然看作经济的一部分,而非相反,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怎样做到可持续化发展呢?自然不是可供我们开采的资源集合,而应被看作值得我们尊重的亲缘社群;或者被看作可以寻求灵感和顿悟的老师。与现在的社会相反,可持续化社会将建立在本地食品、物资和能源的基础上。可持续化社会应该由热爱本地区、理解环境需求的人们来管理。在我看来,要具备管理热情以及深刻地理解其含义,除了直接与本地区接触、获得第一手体验外别无他法。

所以,我的担忧是:如果我们只盯着电脑屏幕,而电脑屏幕只将我们与一个无形的全球“社群”联系在一起,我们如何能发展新的、更有意义的方式来连接自己和本地社群?任何走入森林、漫步海边的人都知道,照片或录像与真实的风景相去甚远。是的,我理解互联网的伟大潜力,它可以帮助我们寻找事实、分享信息,甚至让志同道合的人们建立自己的社区。我还为激进的信息民主化惊叹,而互联网正是其典型代表。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全球媒介的虚拟体验消耗殆尽,我们如何建立有效的本地连接呢?我们需要的是免受打扰的独立的户外活动,把足够的时间花在身边的风景、声音、气息、味道和质地上,让这些渗入我们的意识。但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在户外体验真实世界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室内沉浸于虚拟世界的时间越来越多。

实际上,我的观点是,互联网持续不断地对我们的注意力进行约束,这将导致非虚拟体验最终的死亡(起码是衰退),从而间接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关心可持续性发展的大问题,必须首先关心自己身边的世界,这就需要我们直接体验身边的世界。正如派尔观察到的:“如果一个孩子从来都不知道鹪鹩,那他怎么理解秃鹫的灭绝呢?”

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们集体行动的时间所剩不多了。正如人们常说的,自然最终会反戈一击。最后,我可以想象,在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努力中,互联网的作用有好有坏。但是,任何积极的结果都需要我们关闭屏幕,花大量时间走向户外,与真实的世界进行互动——特别是人类之外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