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的头脑复印

时间:2024-11-30 12:26:01

塞缪尔·巴伦德斯(Samuel Barondes):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神经生物和心理治疗中心主任,著有《人格解码》(Making Sense of People)。

互联网上的头脑复印

多年以前,图书馆刚有施乐复印机时,我们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我们不再需要把期刊上的文章段落抄写成难以辨认的手稿,只须把重要的书页放在扫描仪上复印,就可以随时使用这些素材了。后来复印的成本越来越低,我们可以把感兴趣的文章整篇复印下来,再后来发展到了直接复印所有我们可能感兴趣的文章。很快,我们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堆积成山的复印件。

生物学家西德尼·布莱纳(Sydney Brenner)喜欢研究并观察人类的种种愚蠢行为,他很快意识到:这项新技术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会浪费时间。因为很多人复印和存储了大量无关的论文,而不是认真阅读和记忆重要论文中的关键论点。他开玩笑地警告道,“头脑复印”比“施乐复印”重要得多。

布莱纳著名的警告并未缩短等待复印的队伍,不过互联网做到了。互联网让我们不再一次一页地把文件放入复印机复印,而是点击链接,生成PDF文件建立个人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我们还能设置重要事件提醒,持续跟进我们特别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按照自己选择的深度探索新领域。

好消息是,这项新技术可以减少我们对图书馆和复印机的依赖,同时为用户提供友好的信息访问端口,从而促进而非阻碍学术活动。这并不是说互联网上不存在浪费时间的诱惑。但如果你想获得自己关注话题的最新相关数据,互联网可以在眨眼之间将其带到你的面前。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头脑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