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

时间:2024-11-30 11:17:08

Steven Pinker--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学语言学家、认知心理学家,:著有《语言本能》《思想本质》《心智探奇》《白板》。

人类思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

作为同时相信人类天性以及逻辑和证据标准永恒性的人,我对互联网正改变人类思维的常见说法存疑。电子媒介并不会改变大脑处理信息的机制,也不会取代“假言推理”(modus pones)或是贝叶斯定理(Bayes’theorem)。互联网正改变人类思维的主张是由以下几股力量推动形成的:权威人士迫于压力宣布这样或那样的新事物将“改变一切”;认为“思维”就是内容和过程的总的肤浅观念;“如果年轻人做了我没做的事情,文化就正在衰落”的恐新症。但我认为这些理由都经不起推敲。

发短信、在网上冲浪、用微信的一代人是否进化出了令人羡慕的能力,可以允许他们同时处理多渠道的新奇信息?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怀疑这样的说法,最近,来自斯坦福大学传播系的克利福德·纳斯(Clifford Nass)证实了这种怀疑。所谓的一心多用者,就像伍迪·艾伦(Woody Allen)一样,他在接受快速阅读的训练后,一晚上就狼吞虎咽地读完了《战争与和平》。他这样概括书的内容:“里面写的是俄国人的事。”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是,学生们离开缩写、表情符号和存疑的网络引文就不会写论文。但是,学生们沉迷于懒惰的程度与老师让他们远离懒惰的程度恰恰吻合。我从未见过这种论文,正如斯坦福大学英语系教授安德里亚·伦斯福特(Andrea Lunsford)做的相关调查显示,那多半是学者们想象出来的事情。知识标准限制了思想产品的生产,这在科学领域尤为明显。科学家贪婪地利用互联网及其他基于计算机的技术,比如PowerPoint、电子出版和电子邮箱,这使我们越来越笨。但由此判断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与10年前的思维方式不同,或者科学进程因此有所减慢则非常荒唐。

互联网最有趣的发展趋势为,它并非改变了人类思维,而是它正在适应人类思维。十几年前,万维网的诞生是互联网应用方面的质的飞跃,这主要体现在用户界面即图形浏览器上,它基于一系列计算机线性处理器硬件,模拟出了带有窗口、图标和按钮的熟悉的视觉世界。特别是最近,我们看到更多自然的设计取代了传统的呆板模式:更自然的用户界面(对话、语言、人工操作)、对人类专业知识更优化的模拟(电影、图书或音乐推荐,还包括有智能搜索的系统),以及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应用(如社交网站上图片、音乐和视频的分享)。

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思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我们的实体文件夹、邮箱、书架、数据表格、文件和播放器等都被相同功能的软件代替,这导致我们多次更改对时间的分配。但将其称为“人类思维”的改变者,我认为过于夸张了。

注:本文作者史蒂芬·平克的《语言本能》《思想本质》《心智探奇》《白板》已由湛庐文化策划,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