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创造的万花筒

时间:2024-06-27 04:44:06

克利福德·皮寇弗(Clifford Pickover):

作家、《计算机和图形》杂志副主编,《奥德赛》杂志编委会成员,著有《数学之书》。

发明创造的万花筒

著名的加拿大籍医学家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爵士曾说过:“科学界真正伟大的是传播者,而不是创造者。”如果我们回顾那些数学和科学发现就会了解:即使某个科学家在一个问题上没有什么惊奇的发现,在不久的时间内总有其他人会在同一个问题上有所发现。正如牛顿所说,大多数科学家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比常人看得远那么一点点儿。同一时代,总有很多人在努力创造同样的技术或发现同样的科学定律,但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只有一个人会被历史记住。

1858年,德国数学家奥古斯特·费迪南德·莫比乌斯(August M?bius)和约翰·本尼迪克特·利斯丁(Johann Benedict Listing)各自独立发现了“莫比乌斯带”;而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建立了微积分学;查尔斯·达尔文和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几乎同时建立了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同样,匈牙利数学家鲍耶·亚诺什(János Bolyai)和俄国数学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罗巴切夫斯基(Nikolai Lobachevsky)在同一时期各自分别建立了双曲几何。

材料科学的历史里也充斥着齐头并进的故事。1886年,美国人查尔斯·马丁·霍尔(Charles Martin Hall)和法国人保罗·埃鲁(Paul Héroult)同时发现了电解冰晶石提炼铝的方法。他们通过从混合物中解析提纯的简单方法,大大促进了工业发展。这说明,这一发现的时机“成熟”了,人类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新的发现。但是,神秘主义为这样的巧合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奥地利生物学家保罗·卡默勒(Paul Kammerer)曾写道:“我们最终可以在乱象中提炼和归类,还原一个缤纷的世界图景。”他还将世界的乱象和看似凌乱的海浪进行了类比。根据他那颇具争议的理论,我们只看到了海浪的浪尖,但在海浪之下却发生着神秘的事情,它们相互联系并最终聚合。

我们不愿意承认,伟大的发现都只是世界万花筒的一部分,并且每个人都对此有所贡献。1611年同时产生了一些关于太阳黑子的发现,当然其中伽利略最负盛名。伊莱莎·格雷(Elisha Gray)和亚历山大·贝尔在同一天递交了电话的专利申请。正如经济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说过:“洞察力并非天才的专属,只是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加以利用而已。”

而且,默顿还认为,“所有科学发现的本质上都是‘合力’”。换句话说,任何一项科学发现都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所以有的时候,不是最初发现者而是那些在科学发现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决定了某个科学发现的命名。

其实,科学发现归功于谁常常很难判定。对这一点,有些人已经在专利法、商业创意和日常生活中有所察觉。能够认识到科学世界的万花筒现象,对我们的认知和智慧是有好处的,因为万花筒抓住了创新的精髓,并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学校能多教授一些万花筒式的科学发现,甚至是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教授,就能让创新者享受到更多劳动的成就感,让他们无须争强好胜勇夺第一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18世纪伟大的解剖学家威廉·亨特(William Hunter)常常和他的兄弟陷入“谁先有所发现”的争吵中。但后来亨特承认:“如果一个人没有利他之心和艺术之爱,很难容忍那些谩骂与质疑,如果他对于发现成果的声望斤斤计较,那么他也不可能在解剖学乃至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做出这样突出的成就。”

当马克·吐温被问到如何解释众多独立发明时,他打趣道:“蒸汽时代一来,你就有蒸汽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