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行为模式,为什么会有某些可预测的行为模式

时间:2024-11-30 10:35:02

艾琳·佩珀伯格(Irene Pepperberg):

哈佛大学研究助理、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系兼职副教授,著有《亚历克斯和我》(Alex&Me:How a Scientist and a Parrot Discovered a Hidden World of Animal Intelligence-and Formed a Deep Bond in the Process)。

固定行为模式,为什么会有某些可预测的行为模式

奥斯卡·海因洛斯(Oskar Heinroth)和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等早期动物行为学家提出了“固定行为模式”的概念,他们将这种模式定义为本能的反应,即一系列可预测的行为模式,在特定的刺激(也常被称为“释放者”)下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在大家的印象里,固定行为模式是不存在认知过程的。但是事实证明,固定行为模式并不像动物行为学家认为的那样固定,但是这样的概念却被沿用下来,作为日常对“无意识”反应的科学性描述。这一概念虽然简单,对研究和改变人类行为却有着非常宝贵和颇具深意的价值。

回顾关于固定行为模式的文献,我们就能发现这些对本能反应的研究都基于非常基本的信号刺激,而诸如银鸥新生雏鸟通过敲击父母喙上的红斑来索要食物的固定行为显然要复杂得多。鸟类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杰克·黑尔曼(Jack P.Hailman)认为,在视野范围内啄一个轻微运动的目标,似乎只是一种本能趋向,而准确定位到鸟喙上的红斑却是后天习得的,虽然这样的行为非常容易习得。很显然,某些敏感性是天生的,但是具体行为的形成还是取决于生物和环境的互动和反馈。这样的系统并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而是生物体对尽可能多的信息进行评估后的结果,人类尤其如此。

对于人类来说,如果我们想要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某些可预测的行为模式,特别是想要改变这些行为反应时,我们就需要想想自己的动物性,并找到那些能激发我们固定行为模式的外部信息。固定行为模式是否可能是我们长期学习的结果呢,它的源头是否只是那些比我们想象的更基础的东西呢?固定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能影响我们生活的多个方面,从社会互动到专业领域的快速决策过程。如果能了解自己的固定行为模式,以及与我们互动的他人的固定行为模式,我们就能利用意识的强大力量反思我们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