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经济学的研究发现

时间:2024-11-30 10:26:05

格洛丽亚·奥里吉(Gloria Origgi):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琼·尼科德(Jean Nicod)研究所哲学家。

糟糕经济学的研究发现

在解释生活为何如此糟糕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糟糕经济学,或者说是对低报酬的诡异偏好。

标准的博弈论假定,无论人们交易什么(观点、服务或商品等),每个人都想从对方那里获得高质量的东西。我们现在假设:交易的商品只有好和坏两种质量级别。糟糕经济学描述了这样的情况:人们不仅对接受好商品给出坏商品有偏好,而且他们实际上也倾向于用坏商品换得坏商品,也就是说他们共同谋划了一场以坏换坏的交易。

这怎么可能呢?而这又怎么可能是理性的?哪怕我们懒得给人家好结果的时候(比如:如果杂志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作者就会随便写一篇文章给它),我们也仍会期待得到更多吧。糟糕经济学则不同,在交易中,我们不仅倾向给别人坏东西,也倾向于接受坏东西!

糟糕经济学的研究发现:只要没有人抱怨,人们均诡异而普遍地倾向于马马虎虎、不尽人意的结果。在糟糕经济学的世界中,人们不仅习惯,也十分期待他人的马马虎虎——因为我不想恪守自己的诺言,所以我也希望你不要全力以赴,让我产生愧疚感。但真正让情况变得有趣而诡异的是,在所有的糟糕交易中,双方貌似达成了两重交易:一个是双方都宣称希望获得好东西的官方协议,另一个是双方达成默契,不仅允许而且期待对方打折扣。这样一来,就没有人会坐顺风车。糟糕经济学由质量打折的隐性社会模式来规范,交易双方共同接受一个马马虎虎的结果,只要双方都公开承认这场交易是高质量的,那么结局就皆大欢喜。

举个例子,一个大家熟知的畅销书作家向他的出版商发来了迟到的手稿。他有大量的读者,而且他也明白,人们只是因为他的名字而买这的,一般的读者最多读到第一章,而出版社也明白这一点。因此,这位作者决定写一个惊人的开头,后面则草草完成(坏结果)。出版社对此很满意,好像这位作者给了他们一篇伟大的杰作似的(好评论)。结果是双方都很满意。不仅作者草率交稿,出版社也没有进行认真编辑就发行了。他们相信对方不值得信任,所以达成了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坏结果。仅出于双方利益考虑而达成一个心照不宣的坏结果,这就是糟糕经济学。

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如果一方或双方都给出好结果而非坏结果时,对方就会憎恨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即使他们并不会公开承认这一点。在上面这个案例中,如果出版社进行了仔细认真的编辑,作者就可能会怨恨他们。在这种关系中,诚信就意味着要给出坏结果。和标准的囚徒困境相反,只有确保对方会给出一个坏结果,双方才能继续互动,否则就只有终结了。

糟糕经济学并不总是一件坏事。有时候,它能让所有人的生活都更轻松。一位在托斯卡纳翻修房子的朋友告诉我:“意大利的建筑工人从不会像他们许诺的那样工作,但是好在,我也不必付自己许诺的报酬。”

糟糕经济学的主要问题,以及它成为一种无法根除的群体性荒谬行为的原因在于,每一次低质量的交易都让交易双方感到满意。但长期来看,这样的交易会腐蚀整个系统。所以,威胁到集体获得一个好结果的,不止是主流社会科学所揭示的那些搭顺风车的人和“蛀虫”,也可能是组织规范的糟糕经济学,它让交易变得更糟。联结社会的不仅是商品的交换,为了理解生活为何如此糟糕,我们也应该思考局部优化和整体恶化的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