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谬误的危害

时间:2024-11-30 10:17:07

斯图尔特·法尔斯坦(Stuart Firestein):神经科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科学系主任。

命名谬误的危害

在科学中,我们通常会认为“命名即驯化”。即使那些杰出的科学家,也总有人会犯一个低级的错误,那就是认为仅仅贴标签就能从某种程度上增加我们对某种现象的理解和阐释。更糟糕的是,我们在教学中也总犯这样的错误,让学生误以为那些已经被命名的现象已经被我们完全理解了。知道名字就是了解现象,这个问题被我和其他人称为“命名谬误”(nominal fallacy)。尤其是在生物学中,我们对一切事物进行命名,如“分子”“解剖结构”“生理功能”“有机体”“想法”“假设”。命名谬误,就是错误地相信标签本身就是释义。

当人们对某个术语或概念的意义、重要性并不十分了解时,命名谬误就很容易发生,例如对“本能”的解释。我们对本能的定义是,人类因不确定因素做出的一系列行为。仅因为不知道或无法知道,我们就将一些行为称为本能的、天生的和与生俱来的,并将这认定为最终解释。这就是“先天与教养论争”(这个名字本身就像是命名谬误的产物)中的“先天”部分,因此不能被进一步分化或缩减。但经验告诉我们,这显然不是事实。

例证之一就是,长久以来我们都以为母鸡孵蛋和啄食是本能。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心理学家郭任远的一系列观察打破了这样的及相似的观念。利用非常简单但巧妙的技术,郭任远发现,在鸡蛋上抹上加热的凡士林并摩擦能让鸡蛋变得透明,从而方便对胚胎发育进行观察。这样,郭任远对小鸡发育的过程,从胚胎形成到孵化,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观察。他的一个观察结果是这样的:为了让胚胎适应在蛋壳中的生长,它的脖子会弯曲到胸前,恰好包住心脏。一旦心脏开始跳动,鸡的头部就会随之上下运动,这和啄食的动作一模一样。因此,小鸡看似神奇的啄食“本能”在鸡蛋孵化过程中其实就已经练习一个多星期了。

同样,在医学中,医生常使用一些专业术语让病人相信他们对病情的了解比事实上更多。我们知道帕金森氏病患者的症状通常会包含步态的变化和行动变缓,医生称之为“迟动症”。这与“他们行动变迟缓”的说法有什么不同呢?但病人为什么会变迟缓,病理是什么,行动迟缓的机制是怎样的呢?尽管对病人家属说“帕金森氏病的主要症状是迟动症”就已经足够了,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背后还蕴藏着许多更深的问题。

科学中有一个重要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做到这一点常常很困难,因为事物有时看起来似是而非或根本就很模糊。我们能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因新知识而不用再做实验,什么时候我们能因为已获真相而不再需要花费金钱和资源做调查了吗?确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界限本身就很困难,命名谬误还常常雪上加霜。哪怕是“重力”这样看似成熟的概念,可能也被赋予了过多的光环。毕竟,在牛顿发明“重力”这一名词的400年后,爱因斯坦才提出广义相对论对它进行了充分解释。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物理学家虽然对重力的效果讲得头头是道,却依然没弄清楚重力到底是什么,它又源自哪里。

命名谬误的另一种危险来自为普通词汇赋予科学含义,这常常让不明真相的大众走上误解的不归路。像“理论”、“法则”和“力量”等词汇,它们的含义对科学家来说,与公共话语中的含义是不同的。达尔文进化论中的“成功”绝不是戴尔·卡耐基所说的“成功”,物理学家所认为的“力量”和政治话语中的“力量”也截然不同。最糟糕的可能是“理论”和“法则”这两个几乎对立的概念。“理论”在科学里是很强的观念,但对大众来说却是模糊的;而“法则”在社会语境下则比在科学语境下要强势得多。这样的差别有时会导致科学家和支持他们工作的大众之间产生误解。

语言当然很重要,我们也必须为万事万物命名,但绝不可轻视语言对思维的引导力,命名谬误的危害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