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格雷林(A.C.Grayling):哲学家,伦敦人文科学新学院创办人,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特约研究员。
在哲学领域中,我最为心仪的兼具优雅与鼓舞人心的理论,就是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的摹状词理论。这个理论尽管没有得到确定的证明,但其为语言与思维的结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富有洞察力的探究方法。
究其本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指出,在语言的表面形式之下存在着逻辑结构。当这种逻辑结构显现出来时,我们就能够真正明白,我们的所言、所信以及所言与所信要满足何种条件时,才能辨别真假。
罗素用来阐释这个观点的一个事例是,他断言“当今的法国国王是个秃子”,但在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法国并没有国王。那么这个断言究竟是真还是假呢?有人可能会说没有真也没有假,因为现在法国没有国王。但罗素希望能够为这个断言的不真实性找到一个解释,即逻辑上不能舍弃的二值原理——一个命题只能有一个真值:真或假问题只能基于真假。
罗素假定,这句断言的底层形式是由3个更为基本的逻辑陈述相联结而成:
1.有某个东西是成为法国国王的特性;
2.只有唯一一个这样的东西;
3.更进一步的特性是“秃顶”。
罗素采用一阶谓词演算的符号,来呈现这个断言正确的逻辑形式,现在省略掉括号,以免出错:
(Ex)Kx & [(y)Ky→y=x] & Bx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有一个x,使得x为K;任意一个y,如果y为K,则y和x是相同的。这个公式逻辑性地表达了唯一性——“x是B”,其中K代表“有成为法国国王的特性”,而B代表“有作为秃头的特性”。“E”是存在量词“有……”或“至少有一个……”,而“y”则是全称数量词“对所有”或“任何”。
现在,我们可以得知,在两种情况下,上述的断言都是假的。一种情况是,如果不存在满足x为K的那个x;另一种情况是,如果有一个x,但x不是秃头。罗素保留了二值原理,直入断言的逻辑核心,这就是让弗兰克·拉姆齐(Frank Ramsey)连连惊叹的“哲学典范”。
关于哲学上那些不可救药的怀疑论者,这一切看起来就像黎巴嫩人的那句谚语“在两英寸的水中溺水”。但实质上,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本身是哲学分析的典型实例,并在广泛的领域中,作为研究工作的先驱而硕果累累,从维特根斯坦和奎因,到对语言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摹状词理论都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