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生相在帮助我们理解激进的生态学

时间:2024-11-30 08:17:04

斯科特·桑普森(Scott D.Sampson):

古生物学专家、进化生物学家、科学传播者,著有《恐龙奥德赛:生命网上的化石线》(Dinosaur Odyssey:Fossil Threads in the Web of Life)。

相生相在帮助我们理解激进的生态学

人类的认知能力将大大受惠于“相生”这个概念,它来自于越南的佛教僧人释一行。他说:

“如果你是诗人,当你在看这张纸时,眼前将清楚地浮现一片云彩。因为若没有云,不会有雨;没有雨,树林就不能生长;没有树林,就无法造纸。纸在这里要有云。换言之,没有云,就没有纸。所以说云和纸互为彼此。我们称这种关系为‘相生’(inter-being),字典里没有这个词,它由‘相’(inter-)与‘生’(being)组成。生还是相生?你不能只有你自己,而是必须与万事万物相生。这张纸如此,万事万物皆是如此。”

对你来说,这一段话意味着深刻的智慧,还是只是新时代的繁文缛节,取决于你的修行。我认为,相生是一个确定的科学事实,至少它确实存在,而且这一概念非常重要,也非常及时。

在西方思维模式中,可以说最被珍视和最根深蒂固的信念就是对肉体的自我隔离,即相信我们的身体是相对独立且稳定的机器。一旦我们外化肉身之外的世界,我们就会迷失在对自我命运和自我保护的思考中。但是,这种根深蒂固的独立观念只是一种幻象,因为我们不断地在和“外部”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你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吃的食物真的会离开外部世界变成你的一部分吗?同样,你呼出和排出的东西就不再是你的一部分了吗?我们的皮肤是一层完全可以渗透的薄膜,所以我们和外部世界形成了一个漩涡,很难判断“你”和世界的边界在哪里。通过阳光的赋能,生命将无生命的岩石变成了营养物,然后通过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进行循环,最终降解还原成了无生命的土壤,重新开始循环。而我们体内的新陈代谢也与地球的循环密切交织着,这样产生的结果之一就是,我们体内的细胞每七年就会全部更新一遍。

你可能会说:“好吧,万事万物都会变化。但那又怎么样?在任一时刻,我都是和他人区分开来的个体。”事实并非如此。事实证明“你”不是单一的生命形式(即自我),而是由很多生命形式组成的。你的嘴巴里有至少700种不同的细菌,你的皮肤和睫毛也满载着微生物,而你的肠道里更是有着难以计数的肠道菌群。哪怕身体内还有一些区域,如大脑、脊髓和血管,没有细菌,但根据目前统计,我们的体内至少拥有10万亿个细胞和大约100万亿个细菌细胞。换句话说,在任一时刻,你的身体90%的组成部分都是非人类的,是数量比目前地球上的总人口数还多的各种生命的寄居地,它们的数量甚至比银河系中的恒星还要多!更有趣的是,微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从抵御病毒入侵到吸收食物营养,我们完全依赖于这些细菌的服务。

如果我们在不停地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换,我们的身体每隔七年就会完全更新,我们是无数共生生物的移动寄居地,我们怎么还能说自己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呢?你绝不是独立的存在。认为自己的身体是机器的偏见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灾难性的。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巨大的漩涡中,这是流淌了数十亿年的河流中的一个瞬息万变且有无限能量的漩涡。在很多时候,划分自己与他人的界限是非常武断的行为。这样的界限出现在很多地方,它们被根据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进行划分。但是,我们必须学会将自己看作一个可渗透、与他人交互的自我,而不是孤立的个体。我们可以将自我置于更大的自我之中,包括物种的自我(人类)和生物圈的自我(生命)。相生的观念鼓励我们将其他的生命形式看作主体而非客体,看作历史长河中的同伴。在更为深刻的层面上,它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和其他有机物都不是静态的“东西”,而是在历史背景中必然而深刻的发展过程。

科学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宇宙无论在宏观(如行星、恒星和星系)还是微观(如原子、基因和细胞)层面上,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而我们只进化到了中间规模或中型世界,即动物、植物和地形。但是,就像我们最终接受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这一非直观的科学事实一样,我们也必须接受我们不在自然之外也并不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事实,我们其实完全沉浸在其中。“相生”这种古老智慧的表达会帮助我们理解激进的生态学,迎来亟需的思维模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