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和其他形而上学的半个真理

时间:2024-11-30 07:59:08

塔尼亚·伦布罗佐(Tania Lombrozo):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副教授。

现实主义和其他形而上学的半个真理

最为深邃和优雅的理论,由于其让人极为叹服,以至于我们自身无法意识到其存在。只有经过多年的哲学训练我们才能辨识出它们的存在、评估它们的是非曲直。下面请考虑以下三个事例:

现实主义

我们对科学理论成功的阐释,是通过求助于哲学家所定义的现实主义,即它们或多或少都是真理的理念。换句话说,化学上的“结构”二字,是因为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洗手可以预防疾病,是因为四周都充斥着病原体。

他人心智

通过假定他人有着与我们自身类似的想法,我们对他人的行为举止作出推测。我们设想他人有情感、信仰和欲望,打个比方,他们并不是仿佛颇有心计的僵尸机器人。感知他人心智需要的是一个直觉上的飞跃。

因果关系

通过求助于一种称为因与果的神秘力量,我们对所谓的“原因”和“结果”之间可预测的关系作出阐释和解答。然而,正如18世纪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所驳斥的,我们从未“发现过什么,只不过是事物接踵而至罢了”,我们从未直接看到“由因操纵的任何力量,或者是由因与果之间的联系产生的任何影响。”

这些阐释与解答均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核心,这个世界即是我们直观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这些阐释也呈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阐释所具备的特征:它们通过求助于少数的核心原理,将千奇百怪的现象统一起来。换句话说,它们涵盖范围广泛却又一目了然。现实主义不仅可以阐释化学理论的成功,还可以覆盖到物理学、动物学和深海生态学。比如,他人心智中的信念是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政治理论、他人的家庭和《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这本小说的。假设有一个被因果关系井然有序地治理的世界,这将有助于我们对月球与潮汐、喝咖啡与失眠之间可预测的关联性作出解答。

但是,每个阐释与解答都会在其中的一个点或几个方面上备受抨击。我们拿现实主义为例,尽管若干现有的科学理论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们最终还是避免不了一连串的失败:每个旧理论都有着瑕疵。托勒密的天文学理论曾经广为流行,但随后哥白尼革命的到来,终结了它的时代。牛顿力学理论让人过目不忘,但最终也被现代物理学所替代。谦逊和常识告诫我们,如前面提及的理论没那么特别,那么那些理论最终也会被取而代之。如果这些理论不是真理,为什么会如此行之有效?直观的现实主义即便相当无害,但最多也是形而上的片面真理。

从这些事例中我得出两个重要的经验教训:首先,直观形而上学的理论所具备的深邃与优雅理应是一个趋势。这些理论如此广博却又如此简单,使得我们让它们在幕后发挥作用,我们不断利用这些理论,但又浑然不知。随之而来的结果是,我们大多数人无法捍卫也无法修正这些理论。原因在于形而上学的片面真理在多数人的脑海中,找寻到了一个安全、幸福的避风港。

其次,直观形而上学的理论所具备的深邃与优雅的特性,使得我们很少会予以关注和欣赏。就如一个持续不断的嗡嗡声,会让我们充耳不闻。接下来就是那些因其发光点而被人们时常赞颂的理论,比如自然选择理论和相对论,这些理论与那些形成直观信仰的基本原理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那些被赞颂的理论通常都具有犹如破解谋杀案那般的特点。直观的形而上学理论虽易于形成,但很难求证,像进化论这样的“科学巨星”则截然不同:其难于形成,但易于求证。在第一种情形下,我们需要像休谟这样的哲学家,将我们从自鸣得意中唤醒;在第二种情形下,我们需要像达尔文这样的科学家,使科技不断进步。

基因既不是命运,也不是环境,甚至对人而言,也是如此。

Genes are not destiny; but neither is the environment—even in people.

——海伦·费雪(Helen Fis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