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童年回忆,在法国洛泽尔省的一条公路边,有一个供过路人饮水的花岗岩饮水池,靠近一条小溪,水池里永远装满清凉的泉水,于是,青蛙就在里面产了卵。黑色的蝌蚪在里面成群结队地游动,我们喜欢捉几只靠近仔细观察,摸一摸它们胶质的皮肤,有时候也会吞一只,好检查一下它们的内部构造……这事很好办,这种小动物既没什么速度,也没有足够的灵敏度可以躲得过我们,是很容易得手的战利品。不过,真的这么容易吗?
作为无尾目动物的研究专家,理查德·瓦塞尔苏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有40多年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位生物学家还是个年轻人,他到哥斯达黎加游学,有件事情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现,有些蝌蚪完全不惧怕捕食者,甚至敢明目张胆地结伴四处游弋,他不禁好奇,这些小动物是如何自我防卫的呢?他提出了一个假设,那就是,这些蝌蚪是不能吃的。鉴于很难向一条鱼或是一只鸟提这样的问题,理查德·瓦塞尔苏将目标瞄准在他身边唯一能说话的一种捕食者身上——和他一起旅行的学生以及带队的老师们。出于一个合理的实验动机,又因为这项研究会被发表在1971年的《美国自然学家》杂志上,这些人就接受了这个提议:把自己变成蝌蚪品尝者——当然了,是活的蝌蚪。
实验只用了1天时间。早晨,垂钓:他们抓了8个不同品种的蝌蚪,将其在淡水里放了几小时。下午,品尝。距离上一顿饭吃完已经过去两个半小时了,每个实验者都要远离他人来品尝自己的两栖动物大餐,纯粹是为了避免相互之间出现不凑巧的呕吐物干扰。同样,这些动物们被编了号码,因为它们的名字,比如泡蟾或者海蟾蜍,实在不怎么吸引人。
实验流程是这样的,首先蝌蚪要洗干净,然后品尝者将其放进嘴里,先不咬,让它挣扎10到20秒。之后从尾部开始下嘴,再咀嚼10到20秒。实验的最后几秒,要“狠狠地、全面地”咀嚼蝌蚪的整个身体:一口为了爸爸,一口为了妈妈,一口为了科学。但是,禁止咽下去。有些动物,比如海蟾蜍,会分泌毒素,品尝者需要将其全吐出来,好好漱口,之后再品尝下一只。每一次品尝完,都要给这道“哥斯达黎加特色菜”评级,从1级(唔,我能早点尝到就好了)到5级(给我吃的这是什么玩意?!)。
一口为了爸爸,一口为了妈妈,一口为了科学。
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海蟾蜍的幼体,一种成百个幼体胶连在一起游动的蝌蚪,拿下了这份“倒胃榜单”的第一名。相反,品尝者都觉得有一种幼体味道不错,那就是堪称伪装专家的青蛙——叶蛙,不过,它肠子里的东西另当别论。在结论中,理查德·瓦塞尔苏写道,实验验证了他的猜想,反映出他的见多识广,幼体越好吃,也就越胆小。作者最后感谢了这些勇于将味蕾贡献出来的男男女女。这是他绝对无法做到的事情,大家也请切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