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的纸尿裤的气味

时间:2024-11-30 03:53:03

根据新的科学解释,恶心是一种能够让受其支配的人得到好处的生理反应:远离脏东西,闭眼或捂住鼻子,以躲避病原体的侵扰。但生活中仍然有需要我们克服恶心的情况,比如因为道德高尚而不得不咽下含有结核病菌的痰,也可能是不得不捡起掉进高速公路休息区坐便器里的手机。除了这些特别的状况(真的确有其事),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也需要战胜恶心,因为我们需要给宝宝换纸尿裤。

在一篇刊登于2006年《进化与人类行为》期刊的文章中,一个澳大利亚—美国的研究团队研究的是:尿布台前的重复动作能否骗过恶心的感觉,说直白点,就是我们能习惯“慷慨的”宝贝儿留在纸尿裤上的“甜美”气味吗?为了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研究人员首先给42位妈妈分发了一份调查问卷。(不要指责我们的科研人员性别歧视,相反,应该承认他们竟如此明智:毕竟很少有男人会将手伸向这摊黏浊物……)年轻的妈妈们需要通过回忆,记下面对宝宝们沾满便便、臭味扑鼻的屁股时的恶心程度,级别从1到7:1是“很容易,我一只手换纸尿裤,另一只手上是炖好的小牛肘”,7是“我要晕过去了,快给我嗅盐,我拿便便跟你换[1]”。这个小型调查的结论是,给自己孩子换纸尿裤的恶心程度要低于给别人的孩子换纸尿裤的恶心程度。

用过的纸尿裤的气味

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还是要付诸实践。13位妈妈被请进实验室参与一项嗅觉实验。她们需要带一个刚刚被自己宝宝“装满”的纸尿裤,12小时之内的。至于研究人员,他们还在指望一位年轻的独立“生产商”,一个16个月大的宝宝,为他们提供待检样品呢。“货物”被保存在冰箱里,实验开始前2小时才取出,以便恢复至常温,保留它的“原汁原味”。

很容易,我一只手换纸尿裤,另一只手上是炖好的小牛肘。

自家宝宝和“捐献宝宝”的纸尿裤被放在两个桶中,参与实验的妈妈不会看到,但是通过一个装置,她们可以尽情“享受”其中的气味。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纸尿裤可能是匿名的,也可能是指明姓名的……研究人员偶尔也会在不告知妈妈的情况下对调纸尿裤上贴的标签。妈妈们需要闻气味,并按1至7级评估恶习程度的级别。总体而言,妈妈们对自己宝宝排泄物的气味的恶心程度明显要低得多,哪怕她们并不知道桶里装的是什么,哪怕实验人员试图在“货”上做手脚。人们也许会觉得,之所以得出这个结果,也有可能是因为“捐献宝宝”便便的味道实在是太过“芬芳”了,但处理过所有纸尿裤的研究人员(多么美好的职业啊)保证,所有待检样品的臭味其实是不相上下的。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恶心程度的降低可能有两个解释:要么是妈妈已经习惯了宝宝的气味,要么是她们能接收到味道中的携带亲缘信息的信号,这减轻了她们的恶心程度。这大概就是母亲的本能吧,当你用肚子装着宝宝的时候就开始有这种本能了。

[1]译注:法语中嗅盐和便便的发音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