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昆虫学家贾斯汀·施密特除了研究昆虫的自我防御术之外,还将精力放在了另外一件事上:将78种膜翅目昆虫的叮咬疼痛度分成了0~4级共5个级别。0级是蜇针不能嵌入皮肤的昆虫;蜜蜂拿下了2级;最高级别荣归子弹蚁,一种拉丁美洲蚂蚁,因其蜇人带来的疼痛时长又被称为“24小时蚁”,在这段时间里你都会特别后悔挠了伤口。紧随其后的是蓝色胡蜂,它的叮咬,在施密特先生看来,能够引起“迅速的、难以忍受的、无论是谁、无论怎么做都无法阻止的疼痛,也许只能用火烧。这种疼痛已经不能简简单单在精神学科的范畴界定了”。仅凭这一句话,人们就该相信他了吧。
不过,施密特先生确实填补了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哀嚎声的大小取决于蜇咬你的昆虫的种类,不过,也应该取决于被蜇咬的部位吧,这可就是他没牺牲自己去探索的领域了。不过没关系,施密特先生没做的事,史密斯先生接了过来。作为康奈尔大学(位于美国纽约州)神经生物学专业的学生,迈克·史密斯刚刚在《评审报》[1]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文章的内容可以简要概述为:蜜蜂啊,蜇吧,这是我的身体。
这位美国年轻人让自我实验这种在当下矫情的科研人员中间已不幸慢慢失宠的实验方法又重新焕发了光彩。为了确定一只正常的蜜蜂在自己身体不同部位叮咬所带来的疼痛度,即在哪里最不疼,在哪里又哎呀,哎呀……最疼,迈克·史密斯采用了一套非常严格的实验操作流程。首先,在被告知所有潜在风险后,他签署了一份同意书(所有涉及人体的实验都需要有这样的同意书)。
接下来就是实验的准备阶段,即被蜜蜂叮咬,3个月内每天5次,目的是让免疫系统适应蜂毒的剂量。之后,实验就可以开始了。每天早上固定的时间,迈克·史密斯都会让自己的身体经受意蜂[2]蜇刺的考验:先让意蜂在前臂蜇一次,用作对比点,再在25个预先选好的叮蜇点中选取3个被蜇,之后再是前臂,重复同样的步骤。疼痛度被分为1(几乎无痛感)到10级(哇啊啊啊啊啊!)记录下来。3组实验分38天展开,还需要在身体左侧与右侧交替进行。
哀嚎声的大小取决于蜇咬你的昆虫的种类,不过,也应该取决于被蜇咬的部位吧。
这位年轻的研究员一上来就强调,每组实验中他都要忍受190次叮蜇,而每种疼痛根据叮蜇部位的不同是远远不能相提并论的。疼痛度等级中最低的是头顶、上臂和中脚趾。“啊啊啊”领奖台前三甲的位置分属以下3个部位:冠军是鼻孔,亚军是上嘴唇,而季军,是史密斯先生娇弱的阳具。不过他也承认,实验是存在局限性的:疼痛感会因人而异,此外,他也无法在女性身体的各个部位开展蜂蜇实验测试。所以,女士们,被蜇一下行吗?这是为了科学。
[1]译注:Peer J,一本生物学与医学领域的开放获取期刊,涉猎范围较广,2012年创刊。
[2]译注:意大利蜂,原产于意大利亚平宁半岛,西方蜜蜂的一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