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诺·文奇(Vernor Vinge):数学家、计算机专家、科幻小说家,雨果奖获得者,著有小说《深渊上的火》(A Fire upon the Deep)、《彩虹尽头》(Rainbows End)等。
我们总是为很多事感到忧心忡忡。其中有些事经常发生,不过即使发生了,对人类文明也几乎毫发无损。还有些事情,从历史统计的角度看,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一旦与它们不期而遇,我们的文明甚至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将化为过眼云烟。
在未来数十年中,有一种危险的确有可能发生,而且能彻底摧毁整个人类。这种危险其实算是老生常谈了,甚至有人认为完全可以把它从风险名录中剔除,因为在20世纪它已被彻底解决:那就是大国之间的战争,特别是基于“相互确保摧毁战略”的战争。现在,认为这种战略已丧失信徒的论调显得特别有说服力:没有人能依靠相互确保摧毁战略获益,即使在20世纪危机四伏的年代,美国和苏联也竭尽所能地选择克制,从而使双方远离剑拔弩张的边缘。人们认为正是这种谨慎确保了20世纪地球的平安无事。
遗憾的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20世纪充其量只能算一块试验田,导致相互确保摧毁战略实施的导火索其实无处不在。没有在20世纪发生这样的战争,只因我们幸运,绝不是因为我们的智慧。相互确保摧毁战略涉及长短两个时间范畴。所谓长,是因为很多社会问题和地缘政治问题经过长期积累之后,总会有爆发的一天,这很有可能会导致该战略被付诸实施,过去许多意想不到的战争都源于此。所谓短,则由于相互确保摧毁战略中存在非常复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这种系统做出即时反应比人要快,不需要经过仔细权衡的过程。
尽管缔造者的人数远远超过破坏者,但是破坏者(破坏公共秩序者、打乱游戏规则者)往往比缔造者(建设者、创造者)有更多的破坏工具。这也是我们对科技发展的一大忧虑:如果科技的发展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足够廉价的话,区区几个破坏者便可以毁坏我们的人类文明。如果这种可能让我们害怕,那么相互确保摧毁战略就该让我们恐惧。为了推行这个战略,在最发达社会中集结起来成千上万拥有独创精神的人,并为其配置了取之不竭的研究资源。不过,这些最好的创造者却在研究如何让这个星球寸草不生。这一切都决定了相互确保摧毁战略一旦被触发,无人可以幸免!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该战略依托的武器系统会瞬间被启动,将这个世界变成灼热的炼狱。既然现在(或者未来几十年)我们和自己的利益还无法设防,依旧暴露于威力无限的武器阴影之下,那么相互确保摧毁战略也就仍然居于所有破坏性威胁的榜首。
当然,为减轻这个战略的威胁,我们其实可以做很多事。相互确保摧毁战略的任何升级改造都需要强化公众的透明度。我们要坚决抵制这样的论调:相互确保摧毁战略能有效遏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此对于全球安全来说,它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过去那些意想不到的战争,我们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其最根本诱因,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现在的我们盲目乐观,觉得自己的时代接近完美无瑕。实际上,20世纪早期与当下的雷同之处比比皆是。现在的世界不也有错综复杂的同盟关系吗?不也一样有些小角色做出惊人之举吗?如果多国都采取相互确保摧毁战略,那么核大战的危险程度又会增加多少呢?
我们虽然有如此之多的担忧,但也别低估那些能与之抗衡的力量——成千上万善良而聪明的人们和让他们变得更有力量的强大数据库与网络。这支力量使得过去的所有知识为之逊色。而且,人类本身和人的自主性使我们能够预测和对抗未来可能出现的许多灾难。只要不自取灭亡,我们就有时间创造超乎想象的奇迹,即使偶尔会担心不能完全控制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