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而是一系列技术的集成,包括非对称加密技术、时间戳、共识机制等。以比特币为例,区块链通过时间戳和工作量证明机制解决了双重支付和“拜占庭将军问题”,保证同一笔比特币不可能被花费两次;同时,整个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在所有节点间保持一致。非对称加密机制保证了私钥的安全性,时间戳保证区块按顺序连接成链,工作量证明机制解决了在去中心化系统中如何公平地分发2100万个比特币的问题。我们通常认为,区块链主要是通过对等网络、信息加密传输和共识机制,形成公开透明的、不可篡改的分布式可信账本,使价值传输成为可能。所以,区块链也被人们称为制造信用的机器。
那么,区块链是如何产生信用的?
区块链的第一个应用是迄今最成功、最稳定的应用——比特币。该区块链平均每10分钟就会产生一个记录在这期间发生的所有交易区块,每个区块不会固定由谁记账,而是通过计算一定难度的哈希值来争夺记账权,且区块记录后会向全网广播,每一节点都会有该区块的内容;同时,通过哈希指针使区块之间按时间序列连在一起,这些区块都会受到其他节点的核查验证。矿工也会在记账时通过哈希指针核对每一笔交易的合法性,如果出现双花,就不会被打包进区块。人们在购入比特币时,可以看到购入的比特币是从哪个地址来的、之前的交易历史,以及何时被其他区块确认并写入。如此,购入比特币时就取得了大家的信任。
所谓非对称加密技术,即信息发送方加密后发送给接收方,只有接收方能够解密,包括发送方在内的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解密。时间戳和工作量证明机制,主要是链上节点通过计算机运算能力去计算某个符合条件的哈希值并通过一定的时间序列来取得记账权并记账,将区块信息向全网广播,接受其他节点验证后,最终被接受,成为有效区块,实现区块信息的分布式存储。
再举个例子,当我们要把信息保存在区块链上时,并没有中心化机构来接受保存请求,而是将信息加密后向区块链上的节点进行广播。矿工节点收到信息后,会通过一定的规则来取得记账权,将该交易请求记入区块,之后再向全网广播,得到其他节点的确认并验证后,交易请求会被记载在区块链上。如此,该文件就在每一节点中拥有了这一记录。需要验证相应信息时,将该信息的哈希值与区块链上保存的哈希值对比,二者一致,就可认为是真实信息。而这些过程对计算机来说,仅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只需单击一下鼠标即可完成。
区块链的信用来源于不可篡改的信息记载,比特币区块链矿工通过计算符合一定难度的哈希值来取得记账权,交易信息会通过链式区块的形式得以保存,之后向全网广播,接受全网的验证核查,之后得到确认。由此可见,区块链的信用是来自以去中心化方式记录的非对称加密技术保证的信息记载,且不可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