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聪的比特币“白皮书”最早发布于“密码朋克”。狭义地说,“密码朋克”是一套加密的电子邮件系统。
说到“密码朋克”,首先就要提到加密技术。直到20世纪70年代,加密技术仍然仅限于军事和情报领域。然而,随着两个出版物的出版,这项技术在公共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一是美国国家标准局(NBS)于1976年公布的《数据加密术标准》,这些标准直到现在仍被广泛使用;一是惠特菲尔德·迪菲和马丁·赫尔曼于1976年出版的《新密码技术指南》,主要讲解了密码技术,可以说是介绍相关内容的第一部公共出版物。
之后,人们开始公开讨论加密技术,并检验它的政治和社会后果:一方面,密码技术可以保护个人隐私、政府与企业秘密;另一方面,密码技术可以被罪犯用来隐藏他们的方案或利益。那么加密技术到底应该被自由使用还是严格禁止呢?这个问题从加密技术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被人们争相讨论。
1991年,美国人菲利普·希默曼开发出一个加密产品,它能够让用户安全地存储文件以及在BBS上发表信息,这些电子文档不会遭到泄露与篡改。菲利普·希默曼找到公钥和对称密钥加密方法之间的均衡点,也就是今天的PGP(Pretty Good Privacy)。PGP的工作原理大体如下:如果A用户想给B用户发送一些加密信息,则A要找到B的公钥;然后,A使用这个公钥加密他所要传送的信息;接着,已加密的信息就会通过正常的信息传输途径传送给B,B再使用他的私钥来解密信息。这时候,除了B外,任何人都不知道这个私钥,都不能解密这个信息。因此,在整个传输过程中,即使有人窃取了这段信息,也得不到其中的明文,如此就保障了信息的安全。
1992年,英特尔的高级科学家蒂姆·梅发起了密码朋克邮件列表组织;1993年,埃里克·休斯在自己所写的《密码朋克宣言》中第一次使用了“密码朋克”这个词。《密码朋克宣言》讲道:“在电子信息时代,个人隐私在开放的社会中是必需品。我们不指望政府、公司或其他组织来承诺我们的隐私权,我们必须保护自己的隐私,必须有人做一个软件来保护个人隐私……我们计划做这样一个软件。”
之后,埃里克·休斯和几个人一起创建了“密码朋克邮件名单”加密电子邮件系统,简称“密码朋克”。当时“密码朋克”用户约1400人,这些人逐渐形成一个私密圈子,讨论的话题包括数学、加密技术、计算机技术、政治和哲学等;早期成员有很多是IT精英,如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BT下载的作者布拉姆·科恩、万维网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爵士、脸书的创始人之一肖恩·帕克,还有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数据显示,在比特币诞生之前,“密码朋克”的成员讨论、发明过的失败数字货币和支付系统多达数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