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的意思是,复习旧的功课,便可以帮助理解新的内容,因为学习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的意思是,“温故”也指对已有知识和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知新”则指新的发现和新的见解。孔子认为,只有教育学生全面了解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术进展情况,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要“进到学术前沿”,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在今天,也仍不失为治学的至理名言。谁违背了它,都会受到惩罚。那些基础不牢便急于创立新说的人,要么其结论如空中楼阁,一推便倒;要么就是重复别人旧说,造成浪费。
孔子自己则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榜样。例如,当子张问他十世以后之礼是否可以预知时,他便说道:“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就是此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熟悉历代礼制的损益情况便可以知道未来礼制的演变,这便是孔子“温故而知新”方法在礼制研究上的具体运用。
而如何“温故而知新”呢?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即要经常地温习和实习,因为有些课程如“礼”(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等,也是需要实习的。在不间断的温习中巩固和创新,这便是孔子教学生的基本治学方法。用孔子弟子子夏的体会来说就是,“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即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所已能的。
知识链接:孔子有哪些求知好学的言论
子曰:“吾十有五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子曰:“苗而不者忧矣夫!秀而不实者忧矣夫!”——《论语·子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