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谈论学习的

时间:2024-11-29 18:26:03

一般人在评价别人学习的好坏时,都只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成绩来下结论,而不是根据学习者具有的学习技能,这是因为人们直接看到和注重的是学习的结果,对形成这些结果的原因则分析考虑较少。其实,学习者之间学习成绩的差异,除了智力、学习态度等因素外,学习技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任何一个学习者,都有必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即掌握学习方法。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意是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共同见解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不为他人所以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现在从事信息处理心理研究的心理学家们,一般同意按先后阶段顺序,将记忆分为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就是说,有些看过的东西,如不立刻予以处理,记忆就会消失。要想知识长期记忆,必须时常温习。所以,作为学生,学前预习,学后复习,是学习的基本方法。作为学习者对于经典的东西要时常温习,同样是一,不同时间去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孔子是如何谈论学习的

知识链接:孟子是如何谈论学习的

《孟子·告子上》的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也,小数业;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王(这里是指齐王)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能再生长了。我能见大王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大王身边,我怎么能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下围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如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但一定比不上那个人。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啊。

孟子以“一暴十寒”作比喻,解释了大王“不智”的原因,告诉人们,学习不能一曝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又以“学弈”为喻,通过两人学习态度的鲜明对比,告诉我们,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来教,即使是最好的老师来教,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由此阐明学习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的道理,并强调了学习的效果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由学习态度决定的。

《孟子·尽心下》的篇章中还有孟子关于读书的见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的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天下无敌,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呢?”《尚书》中有武王伐纣“流血飘杵,赤地千里”的记载,孟子是不相信的。他认为仁人无敌天下,武王是至仁之人,而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可能出现杀戮无数的血腥场面。虽然这个推断未必符合史实,但孟子的这种质疑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