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眼中的宰我是个坏学生吗

时间:2024-11-29 18:08:08

中国批评不肖子弟,不成材学生最狠的一句话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而这句话最早的出处便来自于孔子的《论语》。原来是这样的:宰我在杏坛,本该好好学习立志成才的,却在大白天睡起了觉,孔老夫子看见后自然是怒不可抑,以至于大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而且还说“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从这句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把宰我贬得很低了,明摆着说宰我是个懒惰、言行不一致的坏学生。那么在孔子眼中宰我真的就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坏学生吗?

读《论语》,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宰我。他调皮捣蛋,能言善辩,专门跟孔子作对。比如父母去世,古礼是儿子要守丧三年。有职的要辞去职位,穿麻布衣服,吃粗食,在父母墓旁挖坑蜗居三年。春秋时礼崩乐坏,此礼已不太有人遵守了,所以宰我问孔子“守丧一年就可以了吧?”孔子的一生都为恢复周礼而奋斗,怎么能听下去这个话呢?就反问宰我“守一年丧后,你穿好的吃好的,心安吗?”但宰我脖子一拧,居然回答“我心安”!这下把老师给气坏了,孔子说“你心安你就去做吧!”宰我一赌气出去了,孔子发火道:“宰我不仁啊!”

又有一次,宰我问孔子:“那些追求仁的人,如果你告诉他们说,井里有仁,他们真的会跳到井里去获取仁吗?”宰我之所以问这样的问题,就是孔子说过:仁,宁可舍弃生命,也要获取。这个问题显然难住了孔子。他如果回答说,是的,那就会被溺死。如果回答说,不会,那原来说过的杀身成仁的话,就算白费。孔子只好文不对题地说,你不能陷害君子啊。

其实孔子和学生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宰我虽然言词锋利,思维活跃,多次让孔子不高兴。但孔子是何等人,是个空前的大教育家兼思想家,怎么能不理解和接受宰我呢?所以晚年的孔子还是经常念叨学生宰我的,孔子曾经说过:我的学生中呀,在德行方面最优秀的是颜渊、闵子骞;在政治上最优秀的是子路,在外交上最优秀的是子贡和宰我。原来宰我是个出色的外交家,有一次,遇到诸侯国间一个很棘手很重要的问题,让子贡去孔子都不放心,就派了宰我。宰我呢,果然是不辱使命。毫无疑问,宰我是个优等生,他不仅是成名的七十二贤人之一,还属于那七十二个“三好学生”中最优秀的一小部分。所以,骂归骂,不满归不满,孔子在心里还是很喜欢这个学生的。

孔子眼中的宰我是个坏学生吗

知识链接:宰我问丧——仁与礼冲突吗

宰我问:“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从上古到现在,很古老了。三年什么都不能动,结果什么都坏了,像稻谷一样,旧的割掉了,新的又长起来。钻燧改火,时令也改变了,岁月换了,我看守丧一年就够了。”孔子说:“父母死了,你认为过了一年就可以去听歌跳舞,你觉得心里安吗?”宰予说:“安啊!”孔子说:“你心安,你就照你的办法去做吧!一个君子,父母死了,内心悲愁,吃饭都没有味道,听到音乐也不快乐,睡觉都睡不好,所以三年之中,没有礼乐。我现在问你一年能不能心安,你说能心安,那你去做好了,不必要提倡改为一年。”于是孔子告诉其他同学,宰予这个人一点良心都没有。他说,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三年之丧,就是对于父母怀抱了我们三年,把我们抚养长大了的一点点还报。这是天下人类都一样的。宰予没有用三年怀念父母的心情!

大家都知道,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了拯救周礼,孔子对古代道德生活作了重要反思,从而开创了“仁”。而所谓“仁”,其实是对每个人内心的要求,孔子对形式与实质的问题反省很深刻,他看到,所有的礼乐规范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只有“仁”的要求才真正触及到人的实质、本质。一个仁德修为好的人,礼乐的展现会是一种很自然很真实的流露。相反,过分地强调“礼”,强调形式的东西,礼乐就不再是真实的礼乐,而是束缚人性的模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一年之丧也好,三年之丧也罢,孔子觉得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出发点是不是真诚的,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如果你内心不仁不孝,即使守孝十年和不守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孔子问宰我食稻衣锦安否?宰我说安,于是孔子断言,此子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