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说的就是古代活到70岁的并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对自己能活到70岁很知足,因此他能看淡万事万物,做到内心的自由。其实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人真到了70,还能有什么呢?或者说,还能做些什么?孔子说到70才达到自由的境界,而这种自由却是以时间的消退为代价换来的,也就是说,70岁修行的过程是漫长的,一个人即使随心所欲,没什么非分之想,但想成为圣人还是不易的。所以说,即使随心所欲地做事,也不会越出法度了。“从心所欲”与“为所欲为”,虽然都有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所欲”性,但本质却是截然不同的。
“为所欲为”的本质,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无法无天的“为”,是极度的自我之膨胀。而“从心所欲”的本质,则是“顺从”于“心”的为,这个“心”并不是凡夫的欲望之心,而是圣人的道德之心;孔夫子所从的“心”就是这个道德之心,是极度的普惠众生的行为。
这种境界,就是我们所说的“得道”境界,也就是《庄子》中所说的“逍遥”的境界。这种境界,并不是到了70岁就能达到了,有的人一辈子都未达到,有的人40岁时就达到了,孔夫子恰恰是在70岁时达到了,故曰“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
知识链接:为什么古人平均寿命短
在古代,活到三十五六岁就有人自称“老夫”,一般人40岁以后就称老,到了47岁就是所谓的“晚途”,是由于古人平均寿命都不是很长的缘故(杜甫《羌村三首》中的“晚岁迫偷生”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前者46岁,后者38岁,亦同此理)。
有研究显示,中国古代的人均寿命为:北京人时期14岁,奴隶社会时期18~25岁,封建社会时期30~35岁。古代当然也不乏长寿者,孔子和孟子都算比较高寿,但为何古代人普遍不长寿呢?原因大概有:
1.医疗水平低下,很多疾病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生病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出生儿童死亡率高。
2.战争频繁,战争使得大量人员伤亡,现代抗生素还没有发明之前,大多数负伤人员因感染而死亡。
3.社会法制低下,老百姓没有有效的武器可以防御,一些人杀人肆无忌惮,草菅人命的太多。
4.防灾能力差,一旦发生洪水、台风、地震、火灾、瘟疫、干旱等都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