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68岁的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之后,鲁国人尊他为“国老”,鲁哀公与季康子常向孔子询问政事,但最终不被重用。回到鲁国的孔子,得知曾经与他一起历经人生忧患的妻子,在一年前已经病逝,离别前都没有来得及再见一面。在妻子病逝3年后,他和妻子所生的唯一的儿子孔鲤,也不幸去世,年仅50岁。古人把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称为人生三大不幸,孔子一一身罹。他不但幼年丧父,晚年又连遭丧妻丧子之痛,这对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打击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儿子死后不到一年,情同父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夭折,年仅32岁。那个时候,对妻子的去世和儿子的去世,他还没有过于强烈的表达,当听到颜回去世的消息,他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悲痛,向天呼喊:“老天爷你要了我的命,老天爷你要了我的命。”接下来,跟随他时间最长,对他忠心耿耿的子路,又在他国的一场内乱中被杀。子路死得很惨,在一场政治斗争当中被人剁成了肉酱。然后差不多同时,他的另外一个被认为很有德行的学生冉耕,也得恶疾去世了。冉耕病重时,孔子前去看望自己的学生,他从窗户外面握着冉耕的手说:“这都是命啊!像你这样的人竟然也会得这样的病,这都是命啊!”
受到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之后,伟人终于病倒。他生前吟唱的最后一支歌是:“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7天之后,便与世长辞。
孔子死后,弟子们为他守丧3年。子贡在墓旁修筑草庐,足足守了6年。而在其后的两千多年中,孔子更得到了后人各种形式的纪念。他对中华民族的深厚影响,无可替代。直到近年,曲阜还举行规模宏大的祭祀大典,可谓备极哀荣。
知识链接:古人为什么以白色作为孝服的颜色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着死亡与凶兆。古人信奉阴阳五行学说,西方为白虎,属于刑天杀神,主肃杀之秋,因此古人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以顺应天时。白色也因此成为古代的颜色禁忌。比如,古人在服丧期间要穿白色孝服,“丧事”被婉转地称为“白事”。此外,主家还要设白色灵堂,吃“白饭”(米饭),出殡时打白幡、洒白钱。和白色有关的词组,也带有了不吉利的意味,比如将带来厄运的女人叫做“白虎星”,骂人智力低下为“白痴”。白色还象征奸邪、阴险,如戏剧中奸邪之人一般扮为“白脸”,曹操就是这类典型。
西方以黑色为孝服,黑色象征肃穆、凝重、悲哀,反映了参加丧礼的人对亡者的追思、缅怀和伤心。中国则不然,以白色丧服为亲戚朋友的穿戴,而孝子孝女都是穿麻衣,即纯苎麻颜色和质地的衣帽。这与中国注重研究神秘文化有关,也体现了中国人以生者为重的理念。
神鬼的本质是能量信息,变化莫测谓之神,能量的运动就是变化莫测的。人类的精神同样是一种综合反映出的能量,这种精神在自然界中,就属于能量的聚集之地。有了能量的聚集,就有了灵气。正由于这样,中国敬神驱鬼,都离不开能量,而香烛、纸钱、鞭炮同样有巨大的能量,当然,驱鬼还得要水,符水就是用来驱邪的,起化解作用。
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白色能反光,其吸收热量的能力差,也就是说,白色对能量具有排斥作用,而黑色则恰恰相反,能吸收能量。人逝世后,这种灵魂式的能量还在,如果撞上了,尤其是在出殡的那一刻最为显著,也就是被吸收了亡者灵魂的能量,平时就叫撞了煞气,有些人会立刻生病。还有一些人撞上这类煞气,亡者生前的心思就能通过这个活人表达出来,形成疯癫状态。为了防止这类煞气侵扰,就用白色衣服来抵御它,因为白色可以反射能量。一些地方,大门上悬挂一面反光镜,也是驱逐邪气的方法。所以,小说中就有“照妖镜”一说。在中国人看来,黑色是亲朋丧服中最忌讳的颜色,因为它能吸收亡者的灵气,不利于生者。
对于孝子、孝女则不同,他们则需要先人的感应,借助他们的灵气来影响后裔。所以,他们的孝服要尽量能吸收这类灵气。可古代没有黑色颜料,“黛”虽然能画眉,但不能染布。所以,古画中似乎没有着黑装的。苎麻的颜色是灰色调,一种中间色,能吸收能量。同时,苎麻织出的布料粗糙,比乞丐的着装还要粗拙,在办理丧事过程中,符合孝子、孝女见了任何人(包括乞丐)都得跪拜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