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望远镜观测行星跟恒星有所不同,行星在望远镜里会被放大,而恒星不会被放大,反而会被缩小,呈没有圆面的一个光点。我们的先辈在首次使用望远镜时,对这一现象产生了疑问。据考证,伽利略是第一位使用望远镜的科学家,他将这一现象记录了下来:
“如果用望远镜观察行星和恒星,会看到它们的形状并不一样。行星看上去是个圆面,就像个小月亮,具有清晰的轮廓;而恒星则很模糊,或者可以说根本看不清它的轮廓。望远镜只是使它们看起来更亮,在亮度上,5等星和6等星跟天狼星差别很大。”
要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视网膜成像的原理:当一个人远离我们时,他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会变小。当这个人离我们足够远时,他的头部和脚部在视网膜上的像会落在同一个神经末梢上,也就是说,这时我们看到的人将是一个没有轮廓的点。望远镜的成像原理也是如此,恒星距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它最后成的像将变成一个点,望远镜只是增强了这个点的亮度,对它的大小没有任何改变。
当我们观察物体的时候,如果视角小于1′,就会出现刚才提到的“面化点”现象,但如果使用望远镜观察,就可以把所观察事物的视角放大,使得我们在观察时,物体上的细节能延展到视网膜上相邻的神经末梢。我们通常所说的“望远镜的放大倍数是100倍”,意思是通过这个望远镜观察时,物体的视角会放大到肉眼在同样距离时的100倍。不过,如果要观察的物体距离我们非常遥远,放大后的视角仍然小于1′,那么,即便使用望远镜,也是观察不到的。
根据前面的理论,如果在月球这么远的距离上观察一个物体,使用的望远镜是1000倍的,要想看清物体的细节,它的直径至少是110米;而如果在太阳这么远的距离上,物体的直径至少是40千米。所以,如果用同样的望远镜观测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这个恒星的直径至少是12000000千米,这个数字是非常大的,太阳的直径也只有这个数字的
。如果将太阳移到这颗恒星的位置,使用1000倍的望远镜观察,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个小点而已。
即便使用这么强大的望远镜,如果想把这颗最近的恒星看成一个圆面,它的体积至少是太阳的600倍才行。同样的道理,如果在天狼星那么远的距离上有一颗恒星,那么,这颗恒星的体积至少是太阳的500倍时,我们才会在望远镜里看到一个圆面。但是大多数恒星比天狼星远多了,且体积又比太阳小,所以,即便使用最强大的望远镜,也只能看到一些光点。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行星。天文学家在观察行星时,通常只使用中等放大率的望远镜。这是因为,在望远镜的使用中存在一个问题:它在放大物体的同时,也会把光线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所以,当我们使用望远镜来观察太阳系中大一些的天体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天体的圆面越大,成的像也就越大,从而使得天体的亮度减弱,我们更不容易看清天体的细节。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为了看清天体的细节,天文学家不得不选择中等放大率的望远镜来进行观察。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既然望远镜有这么多缺点,为什么天文学家还是选择它来观察恒星呢?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恒星的数量非常庞大,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在观察那些肉眼看不到的恒星时,必须借助望远镜。虽然恒星的大小并不能放大,但是,它的亮度会增加,这样,我们通过望远镜就可以在夜晚的天空看到它们。
其次是精度问题。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范围是有限的,而且会受到宇宙中某些假象的迷惑,比如说,在天空的某处,肉眼只看到一颗星星,如果用望远镜观察,通常会发现双星、三合星或者更复杂的星团。虽然望远镜不能放大恒星的视直径,但可以放大它们之间的视距。所以,对于一些非常遥远的星团来说,如果用肉眼观察,可能什么也看不见,或者只看到一个光点,但通过望远镜,我们会发现它们原来是由很多颗星星组成的星团,如图所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视角的问题。使用现代的巨型望远镜,天文学家所拍摄照片的视角达到了0″.01。这是望远镜的一个重要功能,它可以把视角测量得非常精确。那么,到底精确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在100米远的地方有一根头发,或者1千米的地方有一枚硬币,通过望远镜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这是肉眼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
图不同观测状态下织女星附近的一颗恒星:(1)肉眼所看到的情景;(2)使用双筒镜所看到的情景;(3)用望远镜所看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