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战略原料

时间:2024-11-29 13:08:04

交战国家会把全部经济投入战争,这是现代战争的特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炸药、钢铁、硝石、石油、甲苯、黑色金属都开始影响军事行动。军队战斗力很大程度上要由原料供应来决定。

1916年凡尔登战役持续了10个多月,消耗的原料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德国军队向这个要塞的守备部队投入了近100万吨的钢铁,把战场连同地下防御工事变成了钢铁“矿”。

用于战争的原料用量比例急剧增加。1917年,德国军队开始挖战壕转入阵地战,他们对于水泥的需求大约是德国水泥全年的产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对于碘和硫酸的需求量超过了当时全欧洲工厂生产能力的好多倍。

到了1917年年底,法国所存的钢铁只够用一周,炸药也快用完了。由于德国潜水艇击沉了英国商船,使得英国的煤和粮食出现严重短缺,饥饿威胁着千百万人的生命。但德国消耗原料的速度比协约国快。有色金属已经没有来源,战场上搜集来的金属碎片也不够用。

缺乏原料使德国面临崩溃的危险,失败的命运快要降临。1918年3月,德国突然发起攻击,突破了协约国西部的防线占领了亚眠,打通了向巴黎前进的道路,那时德国军队距离巴黎只有120千米。但是德国军队其实已经瘫痪了:没有橡胶,没有汽油;干瘪的破胶皮轮子没办法在暴风雪环境下进行运输;粮食和弹药早已接济不上。军队没法再前进了。德国的命运已经决定了。德国的资源、物质和精神力量先枯竭了,所以德国失败了。这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的警示。

可见,尽可能多方面大规模地储备战略资源是所有国家的重要问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各国早就开始重视的问题!这方面有关人士做了大量的研究,翻开这些资料,我们就能看到牵涉的领域包括经济、地质、技术和冶金。

粗算一下“战略原料”,共有28种:铁、铝、镁、锌、铜、铅、锰、铬、镍、砷、锑、汞、硼、钼、钨、石油、煤、橡胶、氮、硫、黄铁矿、石墨、钾、碘、磷酸盐、石棉和云母,此外还有铀。

战争中的战略原料

作为战略原料的元素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许多国家就已经开始争夺原料了。美国开始大力发展金属生产。德国正相反,它不动自己的矿藏,下令停止开采本国黄铁矿,将其看成地下资本,而是从西班牙运送大量黄铁矿到国内。战争爆发前5年,德国就开始动用全部的货币基金拼命地从国外输进原料,输入的锰矿是前10年输入量的5倍,买进大量钨和钼,还运来好多石油产品。最后,德国还进行了一系列举措来抢夺同盟国和邻国的原料市场,控制原料来源。它是如何做的呢,看下面的例子就知道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马上得到了南斯拉夫博尔地方的铜矿,将这座矿藏控制在德国资本之下,又派德国的工程师过去。德国本以为战时可以利用这里的铜矿为自己提供资源,但没想到,战争期间工人破坏了这个矿,不让法西斯利用这里的铜。

军队对于原料的需求量到底有多少呢?我们粗略地计算了一下:

有现代化军队300个机械化和摩托化的师,共600万~700万人,那战争一年,需要大约3000万吨钢铁、2.5亿吨煤、2500万吨石油和汽油、1000万吨水泥、200万吨锰、2万吨镍、1万吨钨,还有许多其他物资。

请大家想一下,这些数字代表什么呢?

要炼3000万吨钢铁,至少需要6000万~7000万吨铁矿石,这等于挖尽了好几个大铁矿。

石油的数字更大——2500万吨,这个数其实还是估少了,因为前后方还有海军和空军,需要燃烧大量石油产物。当时,罗马尼亚石油最高年产量只达到过700万~800万吨,伊朗每年可出产的石油也就1000万~1100万吨。

除了上面的原料,战争还需要大量橡胶、有色金属、建筑用木材、云母、石棉、硫、硫酸等其他物资。

可见军事方面大规模使用原料成了地球化学上金属分布状态改变的一大因素。现代军事技术大大扩展了物质种类,使千百种新化合物和合金出现,并对那些在战略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原料进行了重新估价。

中世纪骑士穿铁质锁子甲和各种甲胄,很长一段时间钢铁都是制造武器的唯一金属。之后新的力量出现在战场上,它们是新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好多种稀有金属,尤其是“黑色的金子”——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