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建造“永动机”的众多设想中有很多利用了磁铁的性质。那些不成功的发明者曾多次使用磁铁来制造“永动机”。下面,我们来介绍其中的一种。这个设计是在17世纪由切斯特城的约翰·威尔金斯主教构想的。图中的小柱子上有一个磁力强大的磁铁A,在柱子上还倚靠着两根木槽M和N,一根叠放在另一根之上。在M的上端有一个小孔C,而N是弯曲的。如果把一个小铁球B放在M槽上,那么小球会受到磁铁A的吸引,开始往上滚。滚到小孔C处时,小球就会落到N槽上,然后一直滚到N槽的末端。之后,再沿着弯曲处D重新绕上来,又回到M槽上。这时,小球又会在磁铁的作用下,重新上滚,然后再从小孔落下去,下滚;再沿着弯曲处重新回到上槽……就这样开始新一轮的运动。于是,小球就会这样反复不停地前后滚动,最终实现“永恒的运动”。
图 想象的“永动机”示意图。
那这一发明的漏洞在哪儿呢?指出来并不难。发明者为什么会想当然地认为小球B在滚到N槽末端之后,还会继续保持一个速度,使它能够重新绕过D弯再回到M槽呢?假如小球只受到重力的影响,这种情况倒是有可能。因为在重力的作用下,小球会加速往下滚。但是,小球在此处受到了两个力的作用:除了重力还有磁力。而且后一个力很强,能够使小球从位置B滚到位置C。所以小球沿着N槽滚动时,速度会变慢,而不是加速前进。小球即使能滚到N槽的下端,也不可能有一种速度,使它能够绕过D处再往上升了。
后来,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重复进行着实验来验证这个设计。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在1878年,也就是在能量守恒定律提出30年之后,一个类似的设计竟然在德国取得了专利权。这位发明家高明地掩饰了“永动机”的概念,把颁发专利特许证的技术委员会给迷惑了。按照相关章程,凡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发明都没有资格获得专利权,而这一项发明竟然获得了专利。他也是世界上唯一获得“永动机专利权”的人,不过这个幸运儿大概是对自己的发明失望了,两年之后他就不再收取专利税了。这项荒谬的发明也没有了法律效力:“发明”变成了公共财产,不过也没有人需要这样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