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人》这部小说里的物理学解释是否站得住脚呢?完全站得住。在透明的环境中,要想让所有透明的物体不可见,只要满足折射率之差小于0.05就可以。在小说《隐身人》出版10年之后,德国有一位解剖学家实践了这个想法——当然实验的对象不是活物,而是标本。现在,在很多博物馆里,都可以看到动物各个部分或者整个动物的透明标本。
1911年,这位教授发明了制作透明标本的方法:把标本漂白和洗净之后,放到水杨酸甲酯(一种折射作用很强的无色液体)中浸泡。教授采用这种方法把老鼠、鱼,还有人体各部位的标本制作出来,再放到装有同样溶液的容器里去。
当然,这些标本不能做成完全透明的,否则就看不到了,这对动物解剖学家来说没什么好处。不过只要他们愿意,是可以做出完全透明的标本的。
但是,想把一个活人变成透明的或者完全隐身的程度——威尔斯的幻想,还是很难实现的。
首先,要把人体浸泡在具有透明作用的溶液里,又不会伤害到人体组织。
其次,标本是透明的,但又是可见的。只有放到相应折射率的溶液里的时候,人们才会看不见它。在空气中的标本要想隐身,只有当标本和空气的折射率相当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
不过如果我们有一天真的做到了上面两点,这位英国作家的梦想就会实现。
作家周密地设计了小说中的一切,所以大家会不自觉地相信他写的内容。好像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隐身人一样。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作家忽略了一个小细节,下面我们来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