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兽”从字面上看,与衣服以及禽兽有关系,那么这个成语又和官员的衣服有什么关系呢?
在明代,“衣冠禽兽”没有贬义的意思,它是朝廷官员的代称。如果说其是“衣冠禽兽”的话,是对他的夸奖。
原来在封建社会,“衣冠”是权力的象征,备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在明清年代,文官和武官服上绣“飞禽”“走兽”,意味着文武官员的官阶,在文武官员常服的前胸后背分别画上一块方形或圆形饰有鸟兽的图案,叫作补子。一块40至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的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块,以此表示官位的品阶。据说补子起源于武周时代,一日,武则天在上早朝时,赐给官员们绣了花的官袍。由于图案精美,又是皇上赏赐之物,引起众官员纷纷模仿。补子便由此而来。
内蒙古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形补子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为花卉状,说明在蒙元时代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真正代表官位的补子定型于明代。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用以辨别官品。据明清两史的《舆服志》记载,文官服上绣禽,武官服上绣兽,“衣冠”上的禽兽与官员的品级相对应,定为规制,不得逾越。“衣冠”上绣何种“禽兽”与文武官员的品级一一对应。人们一看官员衣冠上的禽兽图案,便可知官员的官爵高低。由此可见,明清时的“衣冠禽兽”并非贬义,只不过是表述文武官员身上的服饰图案而已。由此可见,“衣冠禽兽”确实是指官员的衣服。
可是,由于明代中晚期和清代的官场腐败,文官贪财,武将怕死,只会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官员虽饱读诗书,满嘴仁义道德,徒有文明的外表,内心却充满了男盗女娼,干的多为伤天害理的勾当。于是,“衣冠禽兽”又变成了形容那些徒有其表、道貌岸然,而形同禽兽之人的贬义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