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感到伤心时,会通过疯狂购物的方式来让自己脱离失去的现实。这种办法真的可以缓解悲伤吗?据国内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在极端情绪下消费的数量高达46.1%。也就是说,很多人极易患上购物狂妄综合征,即变身“购物狂”。她们生活在后现代消费时代,有着新的消费观念,但又会做出连自己都预想不到的非理性消费。心理学家认为,购物狂往往希望通过购物来发泄某些压抑的情绪,或是用这些物质刺激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消费心理学期刊》刊登了一篇密歇根大学商学院的研究论文,探讨了这个现象。
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个实验购物组有79%的人体验到了控制感,只看不买组则只有2%,而且购物组的悲伤情绪确实出现了显著下降。第二个实验结果表明,与没有控制感的情况相比,在经历了有控制感的购物后,被试者的悲伤情绪更低。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的实验中,志愿者只有一笔固定的预算,在事先圈定好的几种商品中做出选择,所以不用面临购物失去控制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悲伤情绪的影响下做出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失去理智的购买,也可能会让我们在事后感到沮丧、后悔,从而加深自责、悲伤与压力。
这些人有压力或悲伤时选择冲动地去购物来缓解,之后又对自己充满失控的自责和憎恨,把一切问题都归因于自己。久而久之形成了购物成瘾行为。虽然购物后难受,但是遇到压力和悲伤又不自觉地去冲动购物。有时候他们自己都不确定是否要戒除购物成瘾,因为对内心的奖励太大,太开心了。购买前愿意享受那种短暂的快感,而购买后又不断发誓下次不这样,不断体验痛苦。同时也需要忍受财务恶化带来的后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个人心理来解释并控制自己的疯狂购物,避免自己经常性地为情绪埋单。前提是自己需要相信自己能缓解,而不是暗示自己不能缓解。不是暗示自己一定要很多东西来放纵内心才能开心。悲伤来源于失去,得到控制感的精神方面的感觉和实物这样物质方面的好处都会得到缓解。压力来源于自己认为自己无能力应对压力源,所以提高能力和改变认知都可以减轻压力。除此之外,运动和社交等方法都是不错的缓解办法,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强大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