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是什么意思,得了强迫症怎么办?

时间:2024-11-28 06:59:03

强迫症是什么意思

一出门就觉得家里没锁好门、反复检查今天自己有没有忘带钥匙、看到别人的微信朋友圈配图是8张而不是9张就难受到不行——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些行为,第一反应就是“这人有强迫症吧?”网上也经常能看到不少人自称自己有强迫症。那到底这样算不算强迫症?

强迫症是什么意思,得了强迫症怎么办?

1.认识强迫症:从恶魔附身到焦虑症

现在我们知道,强迫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但是人们对强迫症的认识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

早期,人们对强迫症的认识总是和宗教密不可分。早在公元7世纪时,西方就有关于一位年轻修士被不断涌现的亵渎上帝的念头所困扰的记载。这可能是强迫症的第一个有记载的病例。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人们相信那些产生与亵渎神灵或者性等相关念头的人,是遭遇了恶魔附身。基于这种理论,人们处理这种情况的方式是通过驱魔,将“恶魔”从被“附身”的人体内驱赶出来。1584年时,英格兰肯特郡有一位平时温婉贤惠的妻子,因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想要谋杀自己家人的念头,而差点被绑在木桩上烧死。

直到19世纪,我们今天所知的关于强迫症的概念才开始陆续出现。1838年,法国精神科医生让—埃丁涅·埃斯基洛在他撰写的教科,把强迫症描述成一种“对单一事物的偏执”(monomania)。而第一个提出“强迫症”这一术语的人,则是德国精神科医生卡尔·韦斯特法尔。1877年,韦斯特法尔首次使用了“Zwangsvorstellung”一词来指代强迫症。这个词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强迫的行为或者念头”,传到英国后被翻译成了“obession”,我们今天所说的“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即来源于此。

到了20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强迫症是人潜意识中的冲突通过强迫症状来表现。弗洛伊德将一个典型的“触摸恐惧症”的临床史描述为:在这个人童年时,他有很强烈的欲望去触摸某件物品,然而外界对他这一行为的回应则是禁止他去碰那个物品。但是这种“禁止”只能针对行为本身,却不能彻底“停止”他想触摸的欲望。于是他就只能压抑这种欲望,并且将其“压抑进自己的潜意识中”。

今天的精神病学家认为,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缩写OCD)属于焦虑症的一种。由于同卵双胞胎比起非同卵双胞胎更容易罹患强迫症,因此精神病学家推断强迫症的发病可能和遗传有关。另外,人在幼年时期有受虐经历,或是经历特定事件造成的压力,也会增加罹患强迫症的风险。

罹患强迫症的人会陷入一种无意义且令人沮丧的重复的想法与行为当中,但是却无法摆脱。它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伴随焦虑、抑郁、恐惧、狂躁等现象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据估计,全球约有近2.3%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刻会被强迫症所困扰。

“强迫观念”就是患者大脑中产生的没有用处却不可自拔的想法,比如明明检查过无数次门窗,却总是怀疑自己没关好。当这些想法反复出现时,会让你觉得特别焦虑。如果这时你一定要做点什么事情才能降低你的焦虑感,那么你就会出现“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大家就不陌生了,最常见的强迫行为就是重复而过度的清洁以及检查行为,比如生活中常见的反复洗手、多次重复锁门等,都是强迫行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强迫症有时并没有明显的强迫行为。据统计,以强迫观念为主的强迫症占所有强迫症总数的50%~60%。

2.我是不是得了强迫症?

介绍完上面这些强迫症的症状,可能就有读者要“对号入座”了。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可能会有强迫观念和行为,但如果这种现象不严重,可以控制住,且不影响正常生活,就不能认为患上了强迫症。只有当一个人的强迫观念或行为非常严重,即使明确知道这么做不对,也无法控制,且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这时他才有可能真的患上了强迫症。

强迫症的临床诊断需要专业人士来进行,比如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或是其他有认证的心理健康专业机构。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简称DSM),一个人要满足强迫症的诊断标准,需要具备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或者二者兼具。

2000年版的DSM列出了若干具有诊断显著性的强迫观念以及强迫行为的特征表现。对于强迫观念,有以下特点:反复发生并且持续存在的想法、冲动,或是导致明显焦虑或痛苦情绪的闯入性画面。这些想法、冲动或者是画面,在一定程度上不在正常需要关心或是担心的问题范围内。而且人们会尝试忽视或是抑制这样的强迫观念,又或者将它与其他一些想法或行动中和,并且认为这些强迫观念是古怪的、不合理的。

强迫症是什么意思,得了强迫症怎么办?

3.得了强迫症怎么办?

如果经过专业医生确诊,患者患上了强迫症,则需要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目前,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结合。

① 心理治疗

针对强迫症的疗法被称作“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这种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渐渐耐受不执行强迫性行为而带来的焦虑感。简单地说,就是让病人接触会引起焦虑情绪的东西(比如轻微弄脏的纸巾),这就是疗法中的“暴露”;而“反应阻止”就是阻止病人去洗手。另一个例子则是在离开房间时只能检查是否锁门一次(暴露),然后,不再回去重新检查(反应阻止)。

病人会很快适应激发焦虑情绪的情景,并发现焦虑情绪出现很大程度的下降。这个时候他们就可以接触一些“污染”更严重的东西,或是不再检查门是否上锁。然后,再次阻止病人的清洗或是检查行为。

② 药物治疗

最常用来治疗强迫症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以及氯米帕明。

心理治疗可以阻断患者产生强迫观念,缓解强迫行为;而药物治疗则可以调节患者的内分泌系统,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

上面提到的治疗方法可以使普通患者的强迫症状有实质性改变,但就算患者接受了足够的疗程,这些症状仍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想要有一个完全没有症状表现的阶段是很困难的。因此,治疗强迫症最重要的还是预防。当你怀疑自己患上了强迫症时,可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什么有趣的事,一定要及时寻找心理医生进行诊断。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